《野名留史又如何》是2018年的一部剧情片。由拉杜·裘德执导,博格丹·科特莱、爱德华·赛伦、阿德里安·乔弗伦克等联袂主演。野名留史又如何,又名„Îmi este indiferent dacă în istorie vom intra ca barbari”、我们都是食人族。1941 年10 月,与纳粹为盟的罗马尼亚政府,以报复之名焚杀三万余名犹太人,共党领袖甚至公然宣示,即使留下千古骂名,也要肃杀到底。这场被称为「敖德萨大屠杀」的浩劫,便成为罗马尼亚历史上最黑暗且不能说的秘密。
不愿粉饰太平的导演玛莉安娜,准备以战争行动剧再现这场悲剧,无奈各方阻碍重重,演员不服闹罢演、高层逼她「端正」视听,就连感情生活也遭遇瓶颈,一出更残酷的人性大戏正等在后头。
《追拿吉普赛!》名导哈都裘德再次以时代为题,借剧中人的唇枪舌战深究历史实虚,不仅援引受害者影像,剧中剧、后设讽谕的多重辩证,马克思、兰妮莱芬斯坦、史蒂芬史匹柏都成了嘲弄论理的引据,内省批判力道直逼高达。原文片名直译为「我不在乎我们在历史上被定位成野蛮人」,更是摘自种族清洗宣言,成了历史的有力明证。
综合评分:
DVD电影网评分7.9,算是一部中等偏上的电影作品,值得收藏看,推荐大家观看。
影迷点评:
谢飞导演 说:今年在First影展只看了主题策展里的电影《罗马尼亚黑历史》,打最高分五颗星!反思历史(41年罗马尼亚旧政权屠杀38万犹太人的罪恶),学术论文似的尖锐、严谨;形式新颖,以故事叙述和情景再现、博物馆、书籍、图片等多种形式杂糅一体,生动、独特。该片是这位42岁的中年导演的第六部电影,老辣的电影场面调度及声画对立,尽显其才华与勇气。从2007年电影《四月三周二天》在戛纳节上开启罗马尼亚电影新浪潮起,十二年过去了,可他们还持续不断地给世界观众无数的奉献和惊喜,这是什么原因呢?艺术家执着地对自己国家、民族历史及社会里重大、复杂的人与事做艺术地表达及解剖,勇于提出自己独立的深刻思考及评判,应该是他们持续做出好作品的主要根源。虽然片子台词、对话过多,观众面有限,但是属于我感兴趣的题材及风格,所以给了高分。
胤祥 说:48th IFFR 片名准确翻法是[“何惧身后评”],要加引号因为原片名是引用安东内斯库将军在下令屠杀敖德萨犹太人时候的一句名言。影片确实不再像罗马尼亚新浪潮作品了(我之前的判断还是十分准确的),反倒处理的是个非常像德国电影的主题:关于自己国家历史上最不愿被提及的一笔:罗马尼亚在二战中长期处于轴心国阵营并在1941年于敖德萨屠杀了很多犹太人,而且罗屠杀犹太人共计38万,世界第二……影片几乎堪称论文电影,有着对屠犹研究著作的丰富引用,关键词是“reenactment”,对历史观、权力、真实观、审查、艺术创作等等有着丰富详细的讨论,最后提升到讨论罗马尼亚民族主义也是神来之笔。本片为大屠杀题材电影开辟了新的思路。最后长达半个小时的“历史重现”从影像材质上也形成了颇为有趣的部分。卡罗维发利大奖+鹿特丹Voice影评人特选
嘟嘟熊之父 说:当一个艺术家对近代历史进行反思,会有人批评他颠倒黑白,如果摆出充足的证据,会有人继续批评他傲慢、残忍、低俗、不识时务、舍本逐末。因为我们既是这段历史的回看者与评论者,又同样是参与者与重演者。在胶片摄影中,拉杜·裘德让镜头混入人群,频繁使用摇镜锁定那些埋伏着的冲突与隐忧;而在数字摄影中,镜头得以解放,多机位与远、中、近镜的剪辑将丑恶明晃晃地袒露在外,却又令观者在实况中迷失。是口头上的反思还是付诸行动?女导演同样化身领袖,艺术实践与社会运动重合,坚定的政治意志和笼络人心的招数缺一不可。我们既要学会将历史作为标本细细剖开,又必须意识到此刻我们仍旧行驶在同一历史的航船上颠沛流离。
精彩剧照:
影迷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