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名留史又如何》影迷点评

发表评论

单击刷新      
共“30”条评论

影迷点评

zitsunari

2019-12-16 16:05:49

最后好戏上演时突然从胶片变数字,掉转虚构与纪录,呼应历史对当下的投射。台词和影像同样凌厉,机枪横扫式的讽刺,从维特根斯坦到斯皮尔伯格都不能幸免。作为有历史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女主宁愿得罪全世界也要唤醒民众,却要到演出结束后才明白,什么才是最讽刺的事。

胤祥

2019-01-29 08:45:10

48th IFFR 片名准确翻法是[“何惧身后评”],要加引号因为原片名是引用安东内斯库将军在下令屠杀敖德萨犹太人时候的一句名言。影片确实不再像罗马尼亚新浪潮作品了(我之前的判断还是十分准确的),反倒处理的是个非常像德国电影的主题:关于自己国家历史上最不愿被提及的一笔:罗马尼亚在二战中长期处于轴心国阵营并在1941年于敖德萨屠杀了很多犹太人,而且罗屠杀犹太人共计38万,世界第二……影片几乎堪称论文电影,有着对屠犹研究著作的丰富引用,关键词是“reenactment”,对历史观、权力、真实观、审查、艺术创作等等有着丰富详细的讨论,最后提升到讨论罗马尼亚民族主义也是神来之笔。本片为大屠杀题材电影开辟了新的思路。最后长达半个小时的“历史重现”从影像材质上也形成了颇为有趣的部分。卡罗维发利大奖+鹿特丹Voice影评人特选

btr

2018-10-07 23:30:12

BIFF 利用戏中戏完成了对此类型电影的解构:从选角时的“政治正确”、如何运用历史材料(真实 vs 有力量)、如何与审查做斗争,到知识分子与大众对于同一作品的接受不同皆有涉及。大量文学引用及历史footage的分析加强了电影的思辨性。

刘浪

2019-03-23 18:50:19

今年至今最爱的一部了,有太多非凡时刻。拍摄一个导演在博物馆这一将真实历史元素重新组织的环境中,导一出新编戏剧,这个概念太诱人了。层级身份、角色、人偶穿入其中。从头至尾都在怀疑与自证中不断交替。承认是历史的帮凶远比声讨是历史的受害者要困难。进入真实的戏剧时刻,拍摄介质由胶片转入数字,戏剧落幕,又胶片收场。

谢飞导演

2019-07-28 22:07:42

今年在First影展只看了主题策展里的电影《罗马尼亚黑历史》,打最高分五颗星!反思历史(41年罗马尼亚旧政权屠杀38万犹太人的罪恶),学术论文似的尖锐、严谨;形式新颖,以故事叙述和情景再现、博物馆、书籍、图片等多种形式杂糅一体,生动、独特。该片是这位42岁的中年导演的第六部电影,老辣的电影场面调度及声画对立,尽显其才华与勇气。从2007年电影《四月三周二天》在戛纳节上开启罗马尼亚电影新浪潮起,十二年过去了,可他们还持续不断地给世界观众无数的奉献和惊喜,这是什么原因呢?艺术家执着地对自己国家、民族历史及社会里重大、复杂的人与事做艺术地表达及解剖,勇于提出自己独立的深刻思考及评判,应该是他们持续做出好作品的主要根源。虽然片子台词、对话过多,观众面有限,但是属于我感兴趣的题材及风格,所以给了高分。

寒枝雀静

2020-01-20 17:32:02

A / 相当于先用看似最慈眉善目的方式让你仿佛开始了“反思”,然后顺理成章地将审茶限制微博评论小组讨论外加和亲友日常对话一股脑儿打包成一个苍蝇尸体袋塞到你嘴巴里。因而这并非一部填满了阿甘本阿伦特以及N个不知道是谁的学者语录的掉书袋电影,而是一场遍布自我驳诘的知识分子精神处刑实录。它试图真正去与好莱坞式“历史反思”决裂,时而冷酷时而热切地拆解着自己作为影像的肉身肌理,在当下的历史中拒绝统一的美好结局。构造出足够鲜明的强度差异,然后从一片狼藉中重新启动现实,电影之“野蛮”方才具备了对抗“野蛮”的基底。

猜你喜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5-202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