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

单击刷新      
共“30”条评论

影迷点评

瞬间收藏家

2020-04-10 19:33:04

西安和长安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了……干豆腐读诗那部分真好,虽然英文译文比较“含糊”。2020.4.8

远子

2020-07-16 20:39:56

除了伊恩·麦克莱恩的诗朗诵,基本没什么看点(为什么英国的舞台腔听起来这么自然)。那个叫姓杨的教授挺会玩,弄一堆学生穿汉服抹口红唱《江南逢李龟年》。好吧,在伟大诗歌的光芒下,逼小孩扫杜甫墓,退休干部诗会,也都是在传承文化了。景观无处不在。

冬虫夏草

2020-04-08 13:42:46

只有一个小时,这样的容量就已经蛮不错了。越是伟大的诗作,越觉得表面上是容易接近但难以真正参透的。这部一个小时的纪录片,以杜甫的一生颠沛为线索,很努力想要揣摩杜甫不朽的原因,然而也只能在门外转圈圈罢了,说到底,杜甫和他的诗歌,本身就是深不可测的啊。不过不妨看一看,我觉得两次提到公孙大娘那首诗,这个思路还蛮有意思的,另外就是甘道夫读诗很加分了,要是有配上中文就更好了。

马啸

2020-04-08 10:40:44

7分。对杜甫诗歌的理解,西方人还是太皮毛了。但个别几首,成都、夔州部分,解读的还不错。秦州直接跳过了……英国人的镜头视角挺有意思,市井街头的“东洋景”对他们很有趣吧。全片强调杜甫对中国人精神和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尤其孩子的加入,令人感动。渲染气氛的自然摄影、McKellen的朗诵,是两个优秀加分项。P.S,看完夜里梦到去西安了。(https://weibo.com/tv/v/ICbAJ0x1k?fid=1034:4491005475618852)

躲猫猫社社长

2020-04-16 20:11:45

中国的诗词一向如此,从小读,从小背,但从来没有个人愿意把最简单的故事讲好。

老頹肥·廢

2020-04-11 01:05:41

BBC拍出的適合外國人了解杜甫的紀錄片雖然充滿東方主義色彩,但卻腳踏實地不藏拙地「原址重建」式推介杜甫這位世界文化名人,在他們眼中,杜甫更像as a man rather than a sage.

Paradox

2020-04-08 16:45:45

非常粗略的科普片,古代服饰和礼仪麻烦考究点行吗?公孙大娘那个样子唐明皇会要看?

亂室佳人

2020-04-08 20:58:09

https://www.weibo.com/tv/v/ICfXTyhHp?fid=1034:4491081438396431 叙事非常中庸,可以说是毫无新意。翻译用的是Stephen Owen的 (因为只有Owen会把酒译作ale 而不是wine), Ian McKellen的选读让同样中庸的翻译出色不少。退休已久刘陶陶女士惊艳出场,也说明英国实在没有可以采访的人了。整体来说很失望,CCAV的水平吧。

芦哲峰

2020-04-21 18:29:27

BBC用59分钟纪录片,记录了杜甫59岁的人生。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mumudancing

2020-04-18 23:09:08

无法接受今日中国城市之粗鄙丑陋对照杜甫的诗,也无法接受律诗不念最后两句,更无法接受服装形制错乱、《二泉映月》用错地方。BBC功课没做足,略失望。

叶也眠

2020-04-08 13:40:03

因为片中采访了宇文所安,我下意识认为会用他的英译本。听到《赠李白》中“李侯金闺彦”翻译成“ star of the golden gate”,又推翻了这个想法,因为对宇文所安译文用“golden chambers”还是有印象的。留心听会发现片中的杜诗英译以意译为主,不太注重传达用字、修辞、双关多义的效果,比如“悲管逐清瑟”就只译成“with finest music”,“无使蛟龙得”对应river god。一些用以类比和解释的西方参照系:安史之乱 as deadly as WWI;李杜风格差异如酒神与日神;杜甫是最“关心粮食和蔬菜”的诗人;长沙如二战时卡萨布兰卡;杜甫的忧国忧民与弗洛伊德关于哀伤的理论;对永恒的天地与时光的关注如Pink Floyd。三峡风景与杜诗与Set The Controls For The Heart Of The Sun的音乐交错,这个瞬间还挺触动的。

ᴇsᴛ

2020-04-23 11:19:42

这种人有什么好宣传的,碰到叛军不敢反抗,只会一味逃跑 还写三吏三别 咏怀五百字 兵车行等等歪诗,吃大唐的饭,砸大唐的锅,给反唐势力递刀子 难怪“百年歌自苦 未见有知音”,说明当时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转D版网友treotreo

猜你喜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5-202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