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战争片 意大利 1946-12-10
主演:罗伯托范隆 卡米拉萨齐奥 Benjamin Emanuel Raymond Campbell Harold Wagner Albert Heinze Merlin Berth Mats Carlson Leonard Parrish
导演:罗伯托·罗西里尼
《战火》是1946年的一部战争片。由罗伯托·罗西里尼执导,罗伯托范隆、卡米拉萨齐奥、Benjamin Emanuel等联袂主演。战火,又名Paisà、游击队。本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在意大利登陆的美军攻破德军防线为背景,导演以令人感动的场面把美军从南部攻到北部期间所引发的一些意大利民间故事编成一部有连贯性的社会写实的电影,画面上的真实感,给予人们非常大的冲击,创下了意大利电影的新潮流……
大师罗西里尼的战后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最后一部是《德意志零年》。作为新现实主义的奠基人,罗西里尼几乎不使用剧本,并明确拒绝使用摄影棚、服装、化妆和职业演员。影片由6个小故事组成,背景是二战后期盟军在意大利登陆后攻破德军防线,从南部向北部进攻期间引发的一些民间小故事。罗西里尼在摄影机前重现了美国大兵,游击队员、修道士,妓女,以及普通平民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里的真实遭遇,影片穿插了很多真实的战争镜头,令观众感同身受。
综合评分:
DVD电影网评分8.2,算是一部高评分电影作品,亲们,能有此分数的电影也为数不多呀,推荐大家值得观看。
影迷点评:
左胸上的吸盘 说:勉强及格。六个短片的合集,呈现了盟军登陆意大利后的种种情状,六个故事的时间背景比较散乱,风格也不一样。一是帮美国兵带路的意大利姑娘死在孤堡,二是美国黑人兵和偷鞋孩子的交情(这些小孩还玩起了卖黑人的把戏),三是美国兵与已做了妓女的意大利姑娘重逢,二人曾一见钟情最后还是戛然而止(这是全片唯一令人动容的时刻),四是寻找昔日画家如今的游击队领导却听闻对方死讯,五是美国随军牧师与意大利教士达成理解,六是44年胜利前夕一支悲壮抵抗至死的游击队的故事。借46年真实世情的帮助,镜头里有不少残垣断壁,还雇了战斗机出镜,临场感尚可,六个故事基本都有乍起旋灭、仿佛从现实上挖取一块下来的纪实倾向,姿态感十足,但并无趣味,反倒是第三、第四个故事在奇情、奇景的通俗路线上走的稳当,摄影也更开阔透亮(第六个的河拍的也挺美)
瑞波恩 说:资料馆留影看完后也算大致了解Italia的二战生活,用纪录片的手法(很多珍贵史料,类比《印度》),六个小人物的边缘小故事,关于爱恨关于信仰关于战争,也都与美国大兵有关,作为“战后三部曲”之二,Rossellini的深刻与人文哲思在本片几乎达到一个顶峰,只是这也恰恰成为本片观赏性不强的原因,前几个还好,但等到讲游击队的第六个故事出现时,我几乎有些不耐烦了,但等“FIN”的字幕出现,又忍不住回味,才明白这是怎样一部杰作,Rossellini是怎样一位伟大先驱,他的勇气与创新,直接影响法国“新浪潮”,鼓舞后来影人把摄像机带上街头,对准时刻鲜活又残酷的生活。
冰红深蓝 说:罗西里尼“战后三部曲”之二,私以为是三部曲中最佳。六个小故事在时间上依次推移,涵盖了盟军在意大利作战的全过程,空间上也是由南至北运动。战争时的悲凉生活境况经由寻找家人的女子、被迫偷盗的孤儿、妓女与逃不过牺牲命运的游击队员彰显出来。此外,美军与意大利居民在语言与文化上的种种隔阂、误会与超越语言的沟通理解也贯穿其间(天主教修士与新教徒、犹太教徒间的故事非常有意思)。罗西里尼拍摄的新写实主义电影将真实纪录与虚构情节有机融合,既呈现了社会历史,又凝炼出超越了芜杂现象的真实。(9.0/10)
精彩剧照:
影迷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