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有轨电车》是2018年的一部剧情片。由阿莫斯·吉泰执导,皮坡·戴尔波诺、李伦·勒夫、拉米斯·阿马尔等联袂主演。耶路撒冷有轨电车,又名A Tramway In Jerusalem、Un Tramway A Jerusalem。On a tramway that connects several of Jerusalem's neighborhoods from East to West, a mosaic of people from different religious and ethnic backgrounds are brought together
综合评分:
DVD电影网评分6.6,算是一部中等的电影作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影迷点评:
茂树 说:去拍耶路撒冷太难了,不像东京、纽约或者巴黎,这座城市的历史是三千年,是宗教圣祉,种族冲突的发生地,犹太人的避难所,并被西方的现代文明迅速归化,把拍摄的空间限定于一列有轨电车,视觉的表达都是明显的言无不尽。有人说唱,以色列人对巴勒斯坦人的欺辱是恃强凌弱的最好的素材;有人拉琴,小提琴的凄清亦不足以言说城市的疮痛;要有诗歌,“自从世界开始腐烂,我就躲在灰暗的地下室”。所有人都是贝都因人式的游牧民族,国籍认同模糊,持荷兰护照却同时是俄罗斯人、波兰人和德国人,可被驱逐的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却背负种族的原罪,被查身份证,被按倒在地,哪怕手无寸铁。很可笑,以色列原本是去庇护一个种族,却将另一个种族踩在脚下。“如果高喊自由万岁,却毫不谦逊,喊出的自由万岁是不算数的。”耶路撒冷是自由对世界带血带泪的控告。
阿瓦姑娘 说:耶路撒冷有轨电车上的众生相。电影没有主角,记录了不同时间里发生在不同乘客身上的细碎小事,“乘客”亦不仅仅局限于以色列人,还有德国人,法国人,巴勒斯坦人,俄罗斯人,美国人等等。他们或失落于爱情,或讨论宗教与哲学,或朗读诗歌;有误解争吵,有独坐思索,有啼笑皆非,也有爱与温暖。 我很喜欢这样的众生相。有轨电车似乎意味着“等待”,等待目的地,因此在车上的时间显得更加虚无缥缈。在有轨电车上的时间在许多人看来或许是虚空无效的,而这部电影恰好记录下这样的“虚空”,却也给我们更多的思考空间——在这样的独处里(也可能与友人一起),你会做什么呢? 可以说是人类学领域的经典影视作品了。我平时乘地铁的时候很喜欢观察人群,喜欢看他们在不经意的时候,在特定的地域空间会如何自处,因此也无比喜欢这部电影。
玫瑰猎手 说:总体来说,这部片看得我云山雾罩的,若干个小故事片段,展现了耶路撒冷社会的多元化和无法弥合的撕裂感。作为世界三个主要宗教的发祥地,这座城市给不同信众的归属感是不同的。片中大量运用了近景拍摄方式,导致动不动屏幕就被某位演员的大脸占据,幸好片中女演员普遍都比较养眼,要不真不知道怎么坚持看下去。不过山中有些桥段我还是很费解,一位神父坐到一位美眉身边,伸手就摸人家头发,不怕挨揍么?还有一对儿在车上旁若无人的摩擦,大白天的,去开个房不好么?我擦大概你不到以色列,不在那里生活一段,你是无法深刻体会他们的文化精髓。期待有朝一日能去那座创新的国度感受一下
精彩剧照:
影迷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