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万岁》是1979年的一部剧情片。由谢尔盖·爱森斯坦执导,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格里高利·亚历山德罗夫等联袂主演。墨西哥万岁,又名¡Qué viva México!-Да здравствует Мексика!、¡Que viva Mexico!。俄国电影之父,世界电影的先躯——谢尔盖·爱森斯坦(Sergei M. Eisenstein)拍摄的关于墨西哥的历史与文化全面研究的记录片。 这部1934年拍摄的纪录电影,却直到爱森斯坦死后40多年(1979年)才由他的助手完成。 爱森斯坦和许多左翼分子一样,对墨西哥印象深刻,因为该国在20世纪初期就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艾森斯坦和亚历山卓夫把《墨西哥万岁!》设计成一系列的作品,各描述不同的地区和历史阶段,虽然这个系列作品的次序似乎经常变换,但每出戏都是墨国某一时期在某个地区的生活,同时,每一集都献给一位不同的墨西哥艺术家,从波沙达(Posada)到欧洛兹柯(Orozco)。艾森斯坦爱上了墨西哥,他把精力全数投入拍摄“一首爱、死亡与不朽的诗篇"。 影片评价 《墨西哥万岁》,是一部未完成的伟大纪念碑,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只是某些已经被歪曲的或拼凑起来的片断。但即使从这些残余的片断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这部影片应该是爱森斯坦在美学上登峰造极的一部作品。动人心弦的人物脸谱和基赛的完美的摄影技巧,具有电影上很少见到的一种抒情情调。片中对造型的注意似乎超过了《战舰波将金号》中的那种“纪录主义”。显然这部被割裂的杰作曾广泛运用了隐喻的手法。庄严而古老的纪念碑以及民间的风俗和服装,在这部影片里占着相当大的位置。但只靠我们所看到的一些画面,还很难对整个影片作出正确的评语。
综合评分:
DVD电影网评分8.4,算是一部高评分电影作品,亲们,能有此分数的电影也为数不多呀,推荐大家值得观看。
影迷点评:
NVHZ 说:三点五。一个对爱森斯坦蒙太奇学派的缺点的技术分析的尝试:复杂的蒙太奇属于作者的概括,同配乐和画面美同属一个性质。于是过度使用蒙太奇,就缩小了观众从平白的事实当中自己感受美的空间。如巴赞所言,避免严格限定观众的直觉过程,保持透明和暧昧的真实,将电影做成一扇打开的窗户。墨西哥万岁本身就犯了这个毛病;其实这个毛病波将金号就有,只不过那整个电影有一个巨大的冲量贯穿始终,情感一直是到位的,所以陪衬的概括手法(蒙太奇)可以被接受。但是这里面很散,所以无法接受,感受到被操控。不过第一段母权社会和整个大自然的爱情故事真的很不错,很有夏日吊带裙的感觉。斗牛很有问题。后来的枪战太假。关于戏剧化表演的论述:唯独当它可以被看作导演的艺术概括的时候才可以被接受,而且得是适时的,有足够铺垫和氛围(就像复杂的蒙太奇)。
李德必胜 说:从开头构图上看得出爱森斯坦的艺术野心,这些构图看出谢先生这次可能并不是单单想流于蒙太奇的理论,甚至已经想要跳出蒙太奇理论,首章这部分镜头使用最明显,已然偏向艺术性、表达性,这些镜头在蒙太奇理论里可能不适用(无明确行动连接和无明确的叙事连续),不具有承上启下的叙事功能和剪辑功能,镜头表现的均为单镜头思想行为,单场景叙事发展(较多章节也偏向艺术表达)其后,我想爱森斯坦也不会这么啰里啰嗦的用叙事旁白吧!?最有意思的事,“蒙太奇”理论的发现是剪辑格里菲斯影片角度发现,重新构建故事,巧合的是此片也是变成以助手的剪辑角度出发,重新构建故事,遗憾的是以上都是猜想,大师没有参与最后的剪辑,只有时隔多年后,好莱坞不敢剪,让助手用旁白和蒙太奇让这大师再回银幕。
殊不方 说:牛逼。半纪录片,半剧情片。虽然不是爱森斯坦剪辑,但通过透视和特殊拍摄角度营造的大与小、远与近的不同寻常的关系,仍有极强的风格。三个反抗者被活埋前站在旷野中,不见地平线,头顶到天空里,和祭祀仪式上身背仙人掌枝干构成十字架造型的三个人站在有云的天空背景前的姿态呼应着,有了牺牲的意味。
精彩剧照:
影迷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