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是1967年的一部剧情片。由谢尔盖·格拉西莫夫执导,谢尔盖·尼科年科、加琳娜·波尔斯基赫、Nadezhda Fedosova等联袂主演。记者,又名Журналист、The Journalist。格拉西莫夫著名的哲理影片五部曲第二部 莫斯科一家报社收到了乌拉尔地区的一名读者来信,这个读者是名叫阿尼金娜的寡妇,她控告当地的领导人营私舞弊。报社决定派记者尤拉到乌拉尔地区去调查。尤拉到了那里,就住在写控告信的寡妇家里。寡妇家的邻居---女工舒拉经常与尤拉接触。渐渐地,他们两人产生了好感。结果寡妇又写信去报社去控告记者。于是记者得出结论:这个寡妇是专门诽谤别人的饶舌者。记者随即离开了那里。后来,尤拉到日内瓦和巴黎去采采访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会议。在日内瓦,他结识了美国记者巴尔顿,两人一起探讨了许多关系到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他们成了好朋友。尤拉回到国内后,又来到乌拉尔,并与舒拉结婚了。
综合评分:
DVD电影网评分7.1,算是一部中等偏上的电影作品,值得收藏看,推荐大家观看。
影迷点评:
Blanc 说:1、两性关系: 男人留恋肉体亲密,女人在乎感情紧密; 进化的天性,雄性在乎肉体关系,是为了多传播基因;雌性在乎感情关系,是为了生存和养育后代。 2、爱国主义: 国家在发展,民族在复兴,把人民内部矛盾上升到阶级斗争的层面的目的轻则满足私欲,重则颠覆政权,以诽谤污蔑他人的检举来彰显自己的“爱国赤忱”,左倾风向不可取。 3、角色转换: 人是孤独存在,也是群体符号,政治/立场,艺术/现实,个体/社会,不同的人际交流带来不同的思想维度。 4、再投一元钱,明天结婚吧。
枯藤和老虎 说:单论电影应该是三星半。看得过程中感觉像是一片试验田,好几种不同风格的镜头都有,组合在一部片子里显得不很和谐。这种试验田风格不知道是不是和老师的身份有关呢?那所著名的“格拉西莫夫电影学院”不知道是不是在他在世时创立的……
BobMing 说:油管自动生成字幕再机翻成汉语。很试验,对话枯燥,镜头风格杂糅。一脸严肃的记者有一搭没一搭地跟人讨论所谓的哲理,揣测着他从西欧采访归来是否发现他的报道对原先到访的熟人网络造成了冲击,那刻意识到有话语权者的权力。
影迷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