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喜剧片 美国 1990-04-13
主演:马吉·汉 达丽尔·汉纳 保罗·雷瑟 J·T·沃尔什 达德利·摩尔 Daryl Hannah Dudley Moore Paul Reiser Bill Smitrovich
导演:托尼·比尔
《天才一族》是1990年的一部喜剧片。由托尼·比尔执导,马吉·汉、达丽尔·汉纳、保罗·雷瑟等联袂主演。天才一族,又名疯狂广告人、Crazy People。广告人越疯狂,做出的广告就越有笑点。某广告公司的文案编辑安·莫瑞(杜德利·摩尔扮演),发现自己只能想出老实的广告文案之后,被公司送进了精神病院。然而讽刺的是,他的这种直言不讳的文案风格却大受欢迎,并开始和精神病院中的“疯子”们一起合作,写出更多既实在又疯狂得让人拍案叫绝的文案。以下就是几则“疯子”们创作的搞笑文案和片中的部分爆笑点。
爆笑点之一:为美联航空公司做的广告文案——“乘坐美联航空公司的飞机,大部分乘客都能活着回去。”
爆笑点之二:为邮局做的广告文案。一辆飞速行驶的邮车在公路上横冲直撞。邮递员亲切和蔼地说:“为了能把您的信件及时送达,撞死几个人又何妨?”
爆笑点之三:给某旅行社做的巴哈马群岛的旅游广告。一个丰腴性感的比基尼女郎充斥整个画面,她的名字叫做“巴哈马”,广告语为:“进入巴哈马!”镜头一切换,无数接线员在跟投诉者解释:“我们提供的服务不包括‘进入女郎身体’这个项目。”
爆笑点之四:一个亚裔青年精神病患者在得到了一辆汽车的奖赏后,急于试试身手,一边脚踩油门,一边骂骂咧咧:“他妈的,先轧死几个白人。”
爆笑点之五:给纽约市做的形象广告——“这里的谋杀案发生数量比去年少了一件。”
爆笑点之六:给索尼公司做的广告文案。播出前版本(美国人描述):“因为日本人(个子矮)的眼睛离电子元件的距离比较近,所以电器由他们生产。” 播出后版本(日本人描述):“由于西方人(个子高)的眼睛离电子元件的距离比较远,所以这种攒精密仪器的活儿由我们来干,索尼电器。”
综合评分:
DVD电影网评分7.5,算是一部中等偏上的电影作品,值得收藏看,推荐大家观看。
影迷点评:
摩卡 说:“不断地去挖掘目标客户,直到他们消费”被广告商奉为终极目标,“消费是因为无法逃避,而并非喜爱”甚至成为其专业度的象征。于是出现了一种“误会”:顾客是上帝,中肯的产品介绍不仅让产品缺少存在感,也无法赋予消费者飘飘然的优越感。于是渐渐地,“夸大”、“编造”在广告业成为稀松平常、理所应当的“常规”,亦或“秩序”。而违背“常规”与“秩序”的行为就是“疯狂”。特别地,当这个社会笼罩着一层诚信模糊的氛围之中时,这种“误会”竟显得不那么面目可憎了。而影片《天才一族》誓与这种“误会”斗争到底,导演了一场说实话的疯子和说假话的广告精英之间的爆笑不断的戏剧冲突…影片同时传达出:只有当对被愚弄已久的大众开始为敢讲实话的弱势群体买账,那些被视为不聪明的“坦诚”也许才真正有了飞越疯人院、回归社会的希望。
防守三秒判点球 说:现代意义上的外包是八九十年代成型的,虽然导演和编剧肯定不会有“服务业外包”的主观意识,但这个故事(给钱让精神病人写广告文案)无疑也体现了这个产业模式的“时代精神”,而Dudley Moore带领精神病人向广告公司讨工钱、逃离精神病院,勉强也可看做是个外包工人阶级斗争的“隐喻”吧。最后一个文案与精神病人“讲真话”的文案创作原则毫无关系,只能说是的种族主义心态的无意识反映
裸吻鱼 说:57/365 本想看的是安德森的《天才一族》,结果找错一部,竟有点儿惊喜,那就将错就错。个人挺喜欢的一部片子,毕竟传媒广告毕业,以前在学校里有时候会觉得这个行业挺虚伪做作的,其实呢,它就是特别虚伪做作。哈哈。 好创意是一件难得的东西,所以要留给真诚,因为它也同样珍贵,且,唯一。
精彩剧照:
影迷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