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

单击刷新      
共“27”条评论

影迷点评

翡丽思

2024-07-25 15:56:47

看到轶君老师的微博“欢迎来豆瓣评分”,我就立即听话来啦~第一集最后的全纳教育看得我热泪盈眶。我是一个即将上岗的初中教师,实习时听到班主任们吐槽班上常有个别阿斯伯格学生,给班级管理带来巨大挑战,他们避之不及并且不满于家长不愿送孩子去特殊学校。我一开始也跟着担忧和祈祷,希望不要碰上这样的学生。突然有一天我就想起了教育学里接触过的“全纳教育”“融合教育”的概念,这不就是我所向往的人道主义吗?看到纪录片的这个片段,我更加坚信,我要用爱去实施全纳教育,让特殊的孩子感受到关爱,让正常的孩子学会与特殊群体相处,学会付出爱。

原乡人

2024-08-15 17:28:55

始于“怕输”,终于“出家”。

哲柠

2024-08-10 10:52:20

真好啊,感谢周轶君老师。

大米

2024-08-27 15:37:53

泰国这集印象最深刻,里面谈到国内的生活有种“悬浮感”,大家卯足劲,把快乐幸福所有的希冀投注于十年二十年的未来,总觉得来日方长,而牺牲了所有眼下的快乐。 “不去看太长远,享受当下的快乐。明天的忧愁明天再说。”热爱当下的,具体的生活。”这是一种智慧。还有那个陪读最后出家的爸爸,最终终于放下了自己的执念,“很多时候,那个东西不在外面,解决一个问题或者找到一个答案。教育孩子是自己的局限,总想去塑造。时时刻刻都有执念,不切实际的期待。”

左輪手槍腿

2024-08-20 22:49:15

看了一圈回到亚洲篇有种从太空落地地球的感觉挺好的

Alex

2024-08-27 12:42:50

最后一集把整季又拔到一个新的高度,不管育儿与否都值得看

Byron

2024-07-30 12:29:23

国家的创伤会遗传到他的人民身上

LALA

2024-08-19 19:17:02

一更完就一口气刷掉了,感觉周周这季的旁白比较生硬?很书面化。。但是有第二季看已经知足了。这季比起教育更像人文地理的精读,比较喜欢新西兰和法国篇

沛沛

2024-07-17 09:53:57

看了S2-EP01。虽然在最后关头展示了一些多元的可能性,但新加坡教育仍是中国教育很重要的对照之一,而且严厉程度更甚:下午2点放学后,孩子们就被补习班直接接走,而补习班提供的是包含晚饭在内的“一站式补习解决方案”。“小六考试”让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分流”,重要程度堪比高考。以及,藤条体罚孩子是合法的。很遗憾,片子没能呈现更具体的学校教育过程,不知是否比中式教育更具创造力,抑或八十步与百步,都是让孩子“既要有批判精神又要服从”。

伊夏

2024-08-18 10:51:46

当然会羡慕德国、法国、新西兰的内容,那些关于人怎么可以活得更像人的可能,天然让我哇哇大哭。但第一集新加坡和最后一集的泰国更切近,更冷静,也更照镜,关于我们如果挣扎一下稍微迈一步,有什么其他的可能。所有这些归到最后,你又会觉得,童年也不在他乡,它还顽固活在我们自己身上,是我们一生要自己来处理的功课。

柳丁脚踏车

2024-07-23 19:38:26

几位领导的发言说明了新加坡至少有明事理的大人。我们卷是因为要与巨量的人口争夺有限的资源,你不卷就成了燃料。新加坡卷是因为根本没资源,人就是资源,所以重视人才。卷与卷还是有所不同的。唯一感到不适的是那个女老师对捡石头的小男孩说:看看你的同学桌子都是什么样……=_=

Kix3_ガラクタ

2024-08-07 14:02:29

wow周轶君的脸比第一季岁月了很多啊 感受到时间 1.新加坡 最后幼儿园老师说虽然累但是值得 嗐 这个慕强的世界什么时候毁灭 说累了 2.德国 婴儿音乐会好棒啊 于是搜了一下日本有没有 搜到了zoorasian 好神奇 3.法国 健谈的乞丐苏格拉底也太可爱了 好想拥有 看完这期又想搜搜我们有没有低龄儿童哲学课 4.新西兰 因为丁红所以对新西兰的教育有了更深一层的期待 可惜周轶君并没有拍小朋友去森林里找菌子 选择的几家机构也都是当地比较先锋实验型的(被科普说新西兰的mori和kiwi青少年自杀率极高,因为很多父母并不花时间在孩子身上,并且享乐主义让成年人失去了抵御通胀的能力 5.清迈 选陪读的视角是我意料之中却也很惊喜的 我果然就是更亲近亚洲 ใจเย็นๆ

猜你喜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5-202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