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黎明之前

黎明之前》影迷点评

发表评论

单击刷新      
共“30”条评论

影迷点评

远子

2017-11-21 22:02:30

茨威格传记片,最后一个长镜头印象深刻,想读下《巴西·未来之国》。

丧气少女樱

2016-08-21 04:01:59

豆瓣这标题翻译诚心让人找不到。这部电影是在告诉文盲,北美南美无聊且鸡毛蒜皮的生活也是让茨威格自杀的另一个原因么?我还以为标题里的再见欧洲是会说茨威格在欧洲的最后岁月呢,谁想看甘蔗田?

激动如胖大海

2017-09-09 23:17:23

茨威格末年流亡巴西的片段剪影。尽力守卫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正直 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保卫独立的抗争慢慢变成了一场场肤浅功利的社交见面会 困在欧洲的故友乃至“仇敌”的谦卑求助让他独善其身的努力显得矫情。无力应援的愧疚 捍卫尊严的徒劳 故土的支离破碎 深知生命线再无上扬 索性就此告别

易思棠

2019-06-08 00:44:42

作为传记片,片子给我最大的感觉是无所适从,正如茨威格在巴西的处境。新生的国家充满灿烂阳光与力量,他参加活动,演讲,受人欢迎,签名。不是不可以重新建立起生活,但他没有力气了。他的精神家园永远是即使已毁灭于战争之中的欧洲。这令最后的自杀显得那么容易理解。实话实说,「布达佩斯大饭店」是更好的隐晦的关于茨威格和欧洲文明的片子。远远胜过这部以他生命最后几年为素材的传记片。

2016-06-07 21:27:50

首尾呼应,有一种浓重的宿命感,象征和符号意味很重。每一祯画面都很用心。

沁云

2018-03-03 11:11:44

知识分子电影,隐喻颇多,情节很淡,故事主要靠对话推动。虽然走到阳光灿烂之地,仍然不时追寻着时代和国族的阴影。构图和摄影都相当出色,开头和结尾两场各长达十分钟的固定长镜头群戏,不但形成了鲜花和死亡的鲜明对比,也很见导演调度场面的功力。

57

2017-06-20 14:13:50

喜欢farewell to Europe这个片名,也欣赏用散点的方式写茨威格身上的多个面向,包括自我矛盾,让观众自己开动脑筋。就是不断在告别嘛,告别祖国和整个欧洲,告别名誉和恩怨,告别曾经深信却被历史无情证伪的理性主义传统,最终告别了生命和语言。

曹苍狗

2017-06-22 22:41:40

电影节第三部。中规中矩传记片。

惘然

2017-11-19 22:58:39

一个流浪的作家。战争不会放过任何人的,名望也不会,命运更不会……活在这个世间太难了,谁知道黎明会不会是另一个光明正大的清算。

iamface

2017-02-19 21:25:47

極多對白的人物傳記,對應二次大戰另一角度的描述,流亡者的視角及戰事時的生存理念以及掙扎,對話及畫面含蓄而有象征性,但整部電影頗沉悶,就是結尾長鏡較為有趣,主題就是Stefan Zweig Farewell to Europe,令人很有怠倦之感無論是主角或是我

dinosaurs

2017-03-24 12:36:27

去巴西之前的预热电影。最近读了巴西未来之国,床头是小说茨威格在巴西,听他讲了人类群星闪耀时,借给他读伊拉斯谟。似乎都是这片电影召唤出来的。茨威格的悲剧在于他的理性主义走到了非理性的时代,狂热的世界超乎了他冷静的认识所能网罗的范畴,这对于伊拉斯谟的现代继任者来说,就是末日了。

paradiso

2017-07-22 00:37:52

很多闷闷的长镜头,通过琐碎小事,尴尬的名人出访场面和大量对白讲流亡生涯。请不要轻易指责不愿站队发声的人胆小,“在遥远彼岸对着那头指手划脚,岂非怯弱”,我也算是他小说的爱好者却是第一次知道他是悲观于世界而与妻子一起在巴西自杀的

猜你喜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5-202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