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细细的蓝线

细细的蓝线》影迷点评

发表评论

单击刷新      
共“30”条评论

影迷点评

小易甫

2015-04-01 05:21:13

影片令人震惊地反映了所谓证人对自己谎言的坚信,揭露了极易被操纵从而引发冤案的美国司法系统,留给这一系统参考的永远只会是排除了谎言与流言后所剩的一半真相,即便合理的怀疑也能遭到歪曲。影片对犯罪现场的多次搬演否定了绝对真实的存在,而这一创新的虚构成分也成了该片当时被奥斯卡拒绝的原因。

冬寂網路

2021-05-17 22:52:56

3.5,《细细的蓝线》包含三重影像。访谈,档案,再现。“再现”在一系列蒙太奇,慢镜,特写之中营造一种接近暴力的冷硬感,影像被不断修改,生成,以枪声作为分节。 不同于被人物直面镜头的访谈,在被重构的黑色影像之中,往往是物的运动的特写取代了人物的脸,后者隐藏在黑暗中,等待着被揭露,而这种虚构之影像则指向现实,社会强度。但这并不意味着《细》并不是形而上学的,相反,莫里斯近乎冷硬地重新构建起事件的实在论,如同横亘三个影像位面的深蓝色(蓝黑色)之下,一个被逐渐揭露的真相。而红色则是不详的,创伤之危险在导演的重构之中诞生,然而导演却全片无一不在宣告精神分析之死。 如何纪录没有发生的死亡?在影片结尾的一组镜头中,真正的凶手衰变为机械里的嘈杂声音,是他被提前执行的死刑。

kylegun

2020-10-06 10:32:49

“无辜者入罪也正常,正义女神不是瞎的吗?”“她拿的天枰也不是平的嘛,随时向着权力要求的方向倾斜就对了。”唯一见证警察搭档渎职伪证甚至接受高价催眠,需要一个可以执行死刑的成年人为体制出口气而配合3K党之乡对proud boy杀人狂之人情维护,大法官自豪吹嘘父辈将Dillinger崇拜者随意驱逐出境,黑白跨种族夫妻因家庭拌嘴而随意告发对方藏毒以及唯恐天下不乱侦探迷八卦之心,要求无罪者向莫须有罪名悔过不果神棍心理测试提高量刑……荒诞不经的真实社会群像太过精彩,权力之恶结果也不了了之,天下乌鸦一般黑

橙子

2014-11-11 19:54:49

最后一段录音才是大Boss,但不用放已经知道凶手是谁,David有个诡异的逻辑,如果那晚Adams有地方去,这场悲剧就不会发生,pretty self-defensive,and bullshit indeed,但我也无法反驳,and besides the other real bitches are The Millers, you could even tell from the faces

聪仔

2021-04-09 20:20:10

威廉姆斯[没有记忆的镜子] 我只感觉到看到了央视12普法栏目的前身 风格化静默纪录情节剧式的搬演手法 电影所能呈现出的真实是相对的 分等级的 偶然的 莫里斯利用的是对虚构谎言的揭穿进而构建出竞争性真实的思想形态和意识 选择相对的偶然的真实事界

Clyde

2013-03-02 14:17:31

从纪录片拍摄与制作的角度来看,也许不算伟大的作品,但从纪录片的社会功能来看,本片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因为一部纪录片,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也对美国的法律体制提出了至今回响的质疑。纪录片的创作的社会意义,与纪录片创作的艺术价值相比,孰轻孰重,因人而异,也因影片而异。

D I D A

2015-05-18 17:05:14

简单的事件被粗暴地处理,留下血腥混乱的现场,历史会记住这场闹剧,但诅咒仍将延续。30年后Robert Durst依靠陪审团及伪证逃过审判就是最好的证明。法庭无正义,有良知的人请继续努力

马雅可夫斯基

2019-03-31 15:43:51

电视现场还原类犯罪节目的鼻祖,多人视角共同展开,犯罪片拍法的还原事故,前者在剧情上制造了一个“罗生门”的悬疑争论,后者将纪录片与电影之间的界限打通。在大段落的组合方式中,悬疑是首位放置的,在亚当姆斯叙述沉稳之后,我们自然的有了他是被冤枉的印象,但随之而来的多个警察证词,推翻了我们的想法,确立他是嚣张跋扈罪犯的事实,这一开局,即将真实结果给予我们,又用不同视角的证词矛盾性与职业身份带来的歧视制造了我们的心理认知偏差,而后的剪辑都是依照这个组合规则,从这个剪接方式来看,已经不是纪录片的手法了,而是悬疑电影的模式,而目的则在于增加可看性,进而使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一事件。电影元素在本片中是频繁出现的,汽车影院、默片的穿插、还有用特写、低调打光拍摄的多次出现的还原现场都是纪录片引用电影的创作模式。

NickyROி

2017-01-03 17:08:00

Randall Adams因脑瘤于2010年去世 生前未获得政府赔偿

赱馬觀♣

2011-12-16 15:22:27

艺术不是寻求答案,只是提出问题。但选择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取决于心里的答案。……莫里斯后来在访谈中谈及真相的固有价值。“我们对于历史的观点总是难免缺陷,但求索真相的脚步永远不应停歇。”

圆首的秘书

2015-05-01 23:51:23

虽然所有试图进行场景还原的电影、电视节目都在有意无意地模仿细细的蓝线,但迄今为止没有一部片子成功了,因为没有一部作品、一个导演有埃罗尔·莫里斯还原千百次场景、叠加千百个细节、否定千百个可能的耐心和勇气。最高法没做到的,莫里斯做到了,这就是逻辑性、说服力的明证。

TORO VAN DARKO

2010-05-29 01:34:55

导演放弃纪录片惯用的旁白叙述,取而代之的是用大量镜头语言配乐剪辑等电影叙事技巧表述其观点。电影中重现案件的方式很有趣,总是不完整的局部摄影让观众亲临现场却带来更多想象。大量的访谈和证据呈现让这部记录片的实际意义及其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过电影本身。另外,配乐真棒。

猜你喜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5-202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