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

单击刷新      
共“29”条评论

影迷点评

杨文彬

2019-11-17 18:18:22

信息量最密集的是德语旁白,但可惜只能阅读字幕。

阳阳

2019-11-25 13:21:07

层层剥离出内容 很德式

沈青雨

2019-03-29 07:08:04

2019柏林补标 30/100 影像(除去静态照片之外的能称之为运动影像的部分)与旁白之间的严重断裂让人质疑这样一加一的形式是否真的构成了一部电影。如果说旁白主要追溯的是私密的家族历史,那么影像部分并不为了印证前者的真实性,也并没有引向更广阔的历史背景或者对当下的关切。旁白冗长不休而影像沉默不语,不知道这样的形式是来源于资料的缺乏还是导演对影像的不信任。

standalone

2020-11-20 04:45:12

FABW kino Caligari, ZDF X 3SAT 后两个部分还行吧,前三个部分太过分了,方法那么单一,还总是要观众参与,除了疲劳不知道说什么。摄影很好

也为春慵

2019-10-19 13:32:50

声画分离形式的纪录片很多,但在这种间离中能真正为影像找到基点或至少平衡点的太少。导演采用的方式甚至是多重间离:从镜头视觉意义的玻璃、雾、雨滴、枝叶、光影到画框中的胶片、信纸、字迹、画片,再包括台词里数次cue布莱希特、博尔赫斯、斯特林堡。但显然这些间离复合起来并没有增加它作为纪录电影的价值。/ 好在欧洲知识分子的信件质量好,看得人心生羡慕,我渴望有可以写这样信件的人。/ 同电影一样,当代生活也和美术馆装置艺术泛媒体交互似地融为一种整体景观,我觉得需要担忧的太多了。/ / 对这样的电影只能说我能看完,但也可以选择不看。至少我不如去看巴赫曼和策兰、里尔克茨维塔耶娃和帕斯捷尔纳克等等等等的信件。

Piggy

2019-12-02 05:29:59

被激发了写影评的冲动可是想说的太多以至于还没理清从哪儿开始下嘴

泡在茶杯里

2019-12-05 16:24:06

在798看了三个小时。无耻地标一下 空间环境的画面,文件文字画面,影像资料照片,对位画外音读书信的声音,书信声音持续营造更难忘怀的想象叙事空间

莼菜精

2019-10-18 16:56:42

一般把我觉得……这个名字给人的期待太大了,

五月和七月

2019-11-17 20:05:42

《故乡是时间构成的空间》我喜欢这个中文译名 将近4个小时无中场休息的纪录片;除却开头几个家庭照片,剩下都是影像无关叙事的空镜头;除了二战犹太部分能看懂,剩下东西德部分就估计左耳朵进左耳朵出,我都不知道怎么坚持下来的。 虽然看的时候我就知道这绝对是我看完就忘的字幕,但还是迎着听不懂的德语,无意义的画面,看完了四个小时的字幕

mr.left

2019-11-17 20:02:14

19.11.17 尤伦斯 如果哪一天gczy在这片土地没有实现,会有人像这样去记录这段史实吗

容与行

2021-05-30 22:40:14

感谢电影院上映让我能够聚精会神地看了三个多小时。大量空镜头的纪录片之前已体验过,而用这种手法去复原长时间的历史是我当时看罢就渴望的体验,因此很喜欢本部片的前两章。尤其是第一章,仅凭信件和档案就营造出身临其境的迷茫与无力,戛然而止后响起蓬勃的歌曲,着实讽刺。而后三章内容过于庞杂,对我而言难以完全理解与捕捉。4

brennteiskalt

2021-03-26 03:15:49

沉重而有些笨重的托马斯·海泽的纪录片是记忆文化中典型的作品,在时间而非空间中寻找失落的故乡,同时试图在个人与集体历史间建立联系。从维也纳到德累斯顿,从美因茨到柏林,贯穿全片和三代知识分子家庭的是"何以为家"式的喟叹,无论在哪里、无论哪种政治体系下,他们都无从归属,只有这些只言片语方能提供见证与一瞬的慰藉。影片涉及第三帝国的篇章极为强悍,尤以犹太人驱逐名单的一段长镜最为令人揪心,声画对位产生了核爆炸式的冲击波。进入东德部分,画面便变得愈发无聊,就算找来沃尔夫、穆勒这样的外援也无法拯救电影沉闷的气氛,当然这也可能归咎于时局的沉闷。尾声到来之后,这凝聚的记忆最终难免随风消散的命运。

猜你喜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5-202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