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巴黎在燃烧

巴黎在燃烧》影迷点评

发表评论

单击刷新      
共“30”条评论

影迷点评

河狸的小骨头

2019-11-01 11:03:01

用舞厅文化展示性少数群体和少数族裔的身份认同、物质欲望以及梦想。在1990年前,这些并不为大众所知,Voguing也只能称得上是边缘文化。直到1990年麦当娜发布了她的最著名的作品之一“Vogue”,以及随后1991年纪录片《巴黎燃烧Paris is Burning》对外公映,这两个大事件,成为了Voguing文化被大众所接受的契机。特别是《巴黎燃烧Paris is Burning》,可以称之为是对于纽约地下舞会最真实的缩影,记录了Voguing以及Ballroom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兴衰;也是当时LGBT电影中少见的获得了多项国际主流奖项或是独立媒体的正面评价的电影。在2016年,《巴黎燃烧》被美国国家电影局选定为国家级影像遗产,被评为“在文化,历史以及视觉上影响深厚的作品“。

bayer04

2012-03-18 17:51:25

the ultimate criterion is "blending in"?!

Gawiel

2018-12-20 09:25:12

1 drag is to embody real "straight man or straight woman", is to embody "whiteness", is to "go back to the closet" (Pepper LaBeija) 2 difference between "read" and "shade" 3 Venus Xtravaganza on marriage and prostitution

Figure 8

2019-05-20 03:49:49

不光是故事,还有被各处引用,摄影本身也太棒了吧。有时候在想,为什么要在天朝被老红军们按着头要读历史,花大把时间背诵知道老直男们在哪一年在哪里打了胜仗有什么卵用?我宁愿花十小时看7次这本片。"Desirée-Blood Orange"和电影56.30左右,那个声音我找了好久。初冬夕阳下的街旁公园,头发蓬松的男孩子穿着起毛的毛衫vogue,夕阳投过他的轮廓,整个人带着舒适的光环。

AilsonAir

2021-03-16 00:08:55

本片在时间刻度上正处于80年代艾滋大流行和90年代国际同志运动兴起的交界点,可以说史料价值相当高。这群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他们的选择他们的期望,不仅仅代表了个体,更是代表了性少数群体所经历的时代特征。这种不计后果的洒脱,不惜以生命为代价也要纵情燃烧,真的特别具有时代特色。I came, I saw, I conquered. 正是如此。

若汐

2011-12-23 06:22:49

不错的queer电影 13岁的小正太忒可爱!

X

2018-06-24 01:46:22

The prosperity of culture comes from underground.

幽灵不会哭

2021-07-13 11:01:31

巴黎在燃烧其实是在纽约做着巴黎的梦,纪录片看似是呈现80年代末期纽约地下异装癖的群像,实际上暗示着80年代保守主义回归,少数群体生存艰难的现实图景,他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冷眼和不解,无家可归的宿命,甚至是死在街头的惨剧,艾滋病的阴影和未知生活的迷茫,纪录片并没有在身份认同上纠结太多,因为每一个人似乎都清楚自己存在的目的和为之而奋斗的决心,这个世界并没有抛弃他们,在这里他们会加入不同的“家”,然后依据标签去参加不同的走秀比赛,但渐渐地不同“家”之间的斗争都在加速着这个圈子的“内卷”,需要更漂亮的衣服,在时尚产业繁荣的年代里这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但他们又只有梦想这唯一的依靠,如果梦想能换取金钱该有多好呢,时尚舞能出圈,但注定也不会被主流认可,参加模特选拔,比不过“真正”的女人,现实仍然在碾压着梦想

本质鳖屎eznf

2020-02-22 00:18:19

传奇经典不需要任何解释。从前她们模仿传奇,如今她们就是传奇。前人用鲜血淋漓的爪子刨出来的路,后人不能随意踏上拍张自拍发发IG就算了,要记住脚下的每一寸路是谁刨出来的,是怎样刨出来的。哪怕那些喷洒而出的彩虹色的血在太阳的照耀下印出彩虹,也绝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路还要继续刨,但愿不要再有鲜血。

Αἰών

2021-02-20 04:12:08

9.0/10 一次对纽约20世纪80年代少数族裔地下LGBT群体drag/ball文化的视觉民族志记录。Drag之于少数族裔LGBT,恰似杀马特之于流水线农民工——从苦痛中孕育,通过对身体的改造与夸张性的畸变以抵达现实生活中永不可触的autonomy与alternative utopia,反向借由消费主义实现抵抗,并依靠相似的兴趣形成sisterhood式的社群联结。对于LGBT群体而言,masquerade与performance是深入骨髓的“天赋”(毋宁说是“后赋”)——ta们在生活中为了融入主流社会、为了从主流社会的目光中逃逸,而习得了如何"blend in"的方式、如何像个“正常人”那样行事的技巧。因此,变装的重点不在于衣着打扮,而在于是否足以以假乱真,既可出柜,亦可搬演入柜。

叶洲

2022-02-15 15:57:40

我一直不喜欢看边缘人群题材的纪录片,因为常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放大穷困,哭诉苦难,旁白煽情。这部电影则完全没有这糟粕。没有旁白,只有这些变装斗舞的gay和trans们的表演和自由诉说——或想赚大钱想出名,或想相夫教子,或带着一点智慧的人生感悟,就和其他普通人一样。他们骄傲地介绍和展示,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甚少诉苦,种族性向等等点到为止,连十来岁被赶出家门也是轻轻带过,懂得都懂。他们能这么快乐,少不了这些“家族”的收留和照顾,他们相亲相爱也勾心斗角,我一下子就感受了这个群体的强烈归属感,没有任何居高临下的评判或煽情。纪录片的一大抓人之处是几年后的回访,他们有的成名了,有的则下场凄惨,并无新事。13岁无父无母小朋友在凌晨街头的自如快乐最戳中我,不知他后来怎么样了。

奥斯卡专家

2018-08-07 19:51:42

in memory of Venus Xtravaganza

猜你喜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5-202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