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掬水月在手

掬水月在手》影迷点评

发表评论

单击刷新      
共“30”条评论

影迷点评

连城易脆

2020-10-18 13:02:33

批评这样的电影并表达相对强烈的不满还是需要一些小小的勇气吧。其实我和大家一样抱着对中国古典文化极高的热忱,本身也是古诗词十几年的忠实爱好者,才大老远赶着稀少的排片来看这部电影。然而我觉得陈传兴拍得并不理想,首先我得承认我对叶嘉莹不熟悉,反而对采访的席慕容白先勇熟悉多了。于是对于这样一个诗词大牛最先关心的自然是牛在哪里,可片中对于这方面的展现真的太少太浅。叶嘉莹本人的诗文读下来觉得一般般反而是她老师顾随和王国维的两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再说叶老的诗词批评及理论电影都是浅尝辄止,我更想听她展开讲讲杜甫的对偶怎么从生硬到精致,她又是如何理解唐诗后发展出了宋词这样的长短句,文章又是如何弥合新旧诗的隔阂,电影都没有讲清楚,反而沉迷于大量的空镜,尤其是爱拍佛,可叶嘉莹叫迦陵是因为谐音,不是因为信佛哇!

曼仔

2020-10-17 18:16:54

叶先生人格魅力非常闪耀,访谈的部分和吟诵的部分都好看,痖弦那段采访非常有趣,“写新诗和写旧诗的过去是不来往的,端午节都各吃各的粽子,是叶嘉莹写李商隐的论文,讲李商隐是象征主义大师,新诗和旧诗才渐渐开始互相交流。” 出现顾随的片段都让我情不自禁眼热。但是导演本人的拍摄风格我真的难以欣赏,可能他是拍video essay的意图,但即便是一篇视觉文章,我也难以认同导演的美学呈现,所有的空镜和配乐都非常文青气,失之苍白与单薄,完全没有映照出叶嘉莹心灵世界的厚重。一个电影学院的在读学生选择这样手法还能理解,一个有经验的导演选择这样去处理简直令人大跌眼镜。

八点钟有骨气

2020-10-17 22:30:12

第一流的选题,第三流的呈现。导演倘无才能,可以老实按惯常体例讲述,至少不过不失。现在这种勉强「创新」的做法,一没有讲清楚叶嘉莹是个什么样的人,二没有讲清楚叶嘉莹的成就高明在哪里。大量故弄玄虚的空镜、竖排的古体诗、缺乏上下文的引言,共同将对叶有兴趣的观众弄的一头雾水。

但丁的方舟

2020-10-15 00:05:01

太多的空镜和吟咏基本阻隔了情绪代入。学者型导演称刻意回避了传统影像叙事,用诗词格律来搭建结构,难怪成品只能是一掬水中之月了。所谓奥德赛式的找寻“原乡”气韵在表达上也很散,当然它问世的初衷与意义恐怕本身也没考虑受众问题。

沈书枝

2020-10-19 15:36:02

感觉导演只有做PPT的才华,而不太理解叶嘉莹的真正价值所在,以及古典文学在她生命里究竟承担了怎样的共振。片子里呈现出来的所有的好都是叶嘉莹本身的好,因为她的造诣、经历和贡献随便拿出来一个都确实非常能打动人,但就是这种好也被割裂得支离破碎的,如果本身没对叶嘉莹和古典文学有一定的了解,那么看这个片子对她的基本生平都不会弄得太清楚。最可诟病的是加了许多古迹、石刻、雕像之类的特写,配上不知道什么的鬼声鬼气的吟唱,不知道的还以为在看文化遗产宣传片,实际和传主的人生毫无关联,支离破碎,真正希望能深入的部分又浮皮潦草地带过。但叶嘉莹本身和一些友朋、学生的访谈的记录还是有价值,这样好的题材拍成这样破碎又浮浅,真是遗憾。

牧羊的水鬼

2020-10-16 20:23:35

陈传兴拍风中石碑,湖上孤舟,飞鸿雪泥,一个女人的吟咏里包含着无数逝去的被遗忘的人生,好像蓝鲸对着虚空唱歌。

哈德良

2020-07-28 19:23:22

“那年暑假,七七事变”。但是从影片角度看,尤其没人说话的时候,空疏异常。

1h

2020-07-26 10:56:47

siff 01 在周末的清晨读了一首很美的诗。

Lieutenant

2020-10-16 18:14:34

我不喜欢。长寿即苦,丧父、丧子、丧夫,然而影片后段试图强调的“平淡的消解”不能使我共情。更严重的是,大量的篇幅浸泡在异国上流的惺惺作态里,像无节制的空镜一样无趣;1974/75年的回国如蒙圣恩,对照时代来看简直令人恼火。叶已经长寿成了一个符号,不管她自己愿不愿意,她也不得不作为符号被利用。爱诗的话,还是去读诗吧。

btr

2020-07-31 00:21:33

按空间结构设计了电影的几个段落,而叶嘉莹谈着诗歌,渐渐有点上课的感觉了。对我们古文不够好的观众而言,字幕让人顾此失彼(何况同时还有声音)。p.s. 片尾曲的唱腔还以为是王菲……

金属蓝

2020-08-29 15:42:39

北影节密集观影下能看到这部电影,真的是太舒服了。叶先生讲话才是真正老北京的讲话方式,对比老舍先生、溥仪的录音,都是一样缓慢好听。现在的北京话都是新北京话,语速快吃字儿含混不清。听到这种语速讲话,浑身都解乏了。人人都可以被称为老师,但不是人人都可以被称为先生。

57

2020-10-16 17:32:16

认知准备上,我离导演陈传兴更近,因此没有首先看到叶嘉莹,而是认出他这面有点反光的茶色玻璃。在他已经自觉到如同潜意识一般设置出来的结构、符号和风格的镜像里,让我离叶老师离诗词以及背后整个世纪的颠沛流离更近了一些。历史、诗歌这些所谓需要接续的东西,今天都已经是一地碎镜,线性的二元的抒发不具备完全的说服力,太容易为人所用或者早已消磨殆尽,反而是被遮挡被掩埋被压低的声音,作为一种“中介”,可能创造出很多条小径,让完全不同的人找到完全不同的存在的根基。

猜你喜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5-202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