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

单击刷新      
共“30”条评论

影迷点评

村桐

2020-06-23 23:08:42

更多地了解技术对创作观念和方法的冲击,便会更多地理解当下的各种创新的表现方法。

Serendipity

2018-06-06 09:11:42

原来古代西方绘画大师都是用镜子、暗室、凸透镜、小孔等方法对着纸上的光影投射直接填色的。。。确实是秘密知识哈哈,现在用ai滤镜就能完美呈现一副照片画了,确实没意义。还是中国的画实在有风格,散点透视也是一绝。

张华弥

2021-04-19 17:23:19

雷诺兹有一个伪装成书籍的暗箱。假装自己爱读书,其实是在打小抄(误)

江江江

2017-09-20 11:05:35

有理有据 令人信服 再加点严谨的物理和统计验证估计会是挺有意思的报告

小也羊子

2019-08-30 04:51:17

Camera Lucida

Katherine

2017-06-26 13:05:43

解释了一些所谓透视法的不合理,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塞尚当时那么不入流吧

古拉格的罐头人

2018-09-10 18:25:14

从这个角度看,大卫霍克尼真的是非常hardcore的人。

冗 凹

2016-01-28 22:31:12

个人觉得纪录片没有他同名的书有意思

dazirany

2012-09-15 00:11:37

optic don't make mark

Q-bits

2020-03-09 23:19:30

看过央视删减版的,49分钟

阿席达卡

2017-06-17 23:34:33

似得无上神功,任通二脉已打通哈哈!不用打型当然只用玩色彩啊!倒是好奇为什么西方比中国晚了这么长时间才出现自由画家,感觉西方画还是太繁琐了,没有逸笔草草点出神韵。而后却越趋于纯色的对比,世界上最美的的颜色还是灰色啊

希声

2019-03-30 10:59:03

15世纪时,运用凹面镜,其投影的最佳尺寸(30㎝)²=早期大量荷兰肖像的画幅尺寸。《根特祭坛画》,多凹镜代表作。15世纪后,运用透镜,绘画出现大量左撇子酒徒。19世纪出现化学摄影术(30年代末),印象主义(70年代)、立体主义(20世纪初)应运而生。

猜你喜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5-202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