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德莱叶

德莱叶》影迷点评

发表评论

单击刷新      
共“12”条评论

影迷点评

在灋的門歬

2020-07-27 02:30:01

Cinéastes de notre temps - Carl Th. Dreyer

LOOK

2021-07-27 22:10:46

电影手册的人很会提问题。德莱叶坦露的某个创作动机很有意思,他喜欢拍特写镜头,这是为了拍出人的灵魂。 3.5

k-m

2021-01-24 20:46:50

“最重要的是,我们对灵魂感兴趣”

赛璐珞和大理石

2021-01-27 16:07:44

“不要努力,不要用尽全力,直到你成为你自己”;德莱叶的圣女贞德与新浪潮的联系。

波切利的小子

2022-03-21 13:16:34

德莱叶是电影史上早期为数不多的电影镜头运动起来的导演,当他被问及,为何在一些电影中使用了非常长的镜头的时候,他说:人们喜欢看运动的胜过看静止的,静止是消极的,这是一个(科学)理论而已。采访又问:为什么最近的一部你却用了静止的镜头呢?他回答,我是在做一个试验,看看能不能强迫观众去听余震。 这段对长镜头的解释是那么的质朴,归真,伟大。在电影初期,大师是用电影最本体的语言去表达。而现在的人却会把“长镜头”归为一种技巧,弱智啊

高桥贺喜

2021-04-27 09:16:05

认识德莱叶的工作方式和电影操作理论。自然音的忠实者,背景音乐的创新使用。重视演员的自身表达,不需要用尽全力表演,自然的表达。编排后的第一镜头最重要,拍摄过程中已经开始在大脑里剪辑。抓住观众的眼睛,通过一连串的惊喜,在自然移动中的节奏感里传达信息。

[Deleted]

2020-05-24 10:35:38

内容干货,德莱叶电影论,由哥本哈根城市的“现实意义”引出演员导演相处、(葛楚、词语、贞德、吸血鬼)拍摄技法的讨论,有对于演员的要求:在电影中的表演,允许自由但需要融入故事氛围,因为拍摄不会等待或刻意迎合演员进行尝试(如远景拍摄哭泣一段的解释),拍摄和要呈现只有导演所设计的真实空间,也就对应之后理论上导演负责剪辑符合图像的策划是份内工作的概念;对于导演的要求强调潜意识、剧本、灵感,不是依靠理论;对应风格不仅包含摄影还有诠释和节奏的要素,换言之避免重复拍摄的长镜头是必要的(与理论导演如埃森斯坦才能拍摄谋划的长镜头对比),让电影的节奏根据荧幕中运动自然产生

我还很小

2021-01-26 11:28:50

侯麦导的德莱叶纪录片,“我们时代的电影人”系列作品,比较无聊,话说访谈你拍成黑白的干什么。

BIG J

2021-01-24 07:27:04

我们时代的电影人是电影手册出的影像访谈系列,这部是看过最差的。侯麦制作,内容平平,没聊开,不如特吕弗会聊,而且感觉本身并不像是德莱叶的大粉丝。很多情况是点没打到点,深没深到魂,从头至尾德莱叶都是一个状态,并没有进入访谈者提问的思考链中,另外,侯麦没怎么剪辑,很多无用的卡顿和废话都放进去了,看着着急。

stknight

2020-10-29 07:26:55

法国广播电视局制作的关于电影人的系列纪录片《Cinéastes de notre temps》(1964–1972)中侯麦拍的一集

Achhan

2022-01-07 00:48:42

两个重点,长镜头和特写——长镜头的直接原因是,内容严肃,让语言停留(像舞台剧效果),让观众视线跟随,让演员沉入状态(也是舞台剧效果),特写目的即共情,不只是简单地事理上的共情,是深入灵魂的(超验,超越性,关于信仰和情感的连接,是犹太教的激情,不只是基督教的理性,二合一的超越性);几个小点,背景音——引入画外音,背景制作——白墙、室内剧,节奏——自然产生

欢乐分裂

2021-02-02 20:29:57

想不到是侯麦执导,看起来直来直往的访谈,且仅仅一小时的体量,然而内容颇为丰富可看,重温《词语》《葛楚》《圣女贞德》些微片段,仍衷心赞叹“德莱叶,一个我们时代的电影人。” 以安娜·卡里娜朗读相关评论为访谈“幕间”段落,提纲契领后续内容,在影院看贞德落泪一幕直接取材《随心所欲》(可谓三重套层了)。 在共事演员的陈述中,导演冷静、克制、低调、专注,调教演员极有门道(重复场景/营造氛围让其沉浸入状态)。谈及长镜的必要——“眼睛喜欢跟随移动的物体”;喜欢第一镜倒与侯麦不谋而合;声音的处理——“希望它能为内心行动”;如何剪辑——“边拍边剪,蒙太奇已在脑子里”;横移镜头中出现垂直动作的戏剧效果;摄影机的运动更易和演员保持持续联系;面部景观之下,我们对灵魂感兴趣。

猜你喜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5-202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