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及尔之战》影迷点评

发表评论

单击刷新      
共“30”条评论

影迷点评

冰红深蓝

2016-07-29 17:32:41

1966威尼斯金狮奖。游击战实践指南+(反)恐怖主义教科书+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反思。非职业演员、黑白写实影像与碎片化的叙事结构使本片效果接近于历史纪录片。导演立场几近中立,对战争双方的暴行及人员伤亡都作了不偏不倚的刻画。配乐由莫里康内与彭特克沃本人联合奉献。ps:酒吧中的炸弹。(9.5/10)

木卫二

2017-06-25 10:51:53

根本不是什么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好嘛!后半场看得心悸惨烈,街头暴乱场面拍出了汪洋大海的阵势,静与动的反差冲击、爆炸的震撼和恐怖的嚎叫,到了乱真的地步。更不必说魔力康配乐的神鬼无双。三个女人提着篮子放炸弹简直是恐怖残酷教科书,冷静纪实克制的中立视角不停在阿法双方之间切换。

吞火海峡

2009-09-14 10:27:23

利益是永恒的矛盾之源,在政治利益的面前,一切罪恶都是可以辩护的。

★☆☆☆☆

2013-01-19 23:46:16

导演彭特克沃是共产党员,拍这种所谓“反映西方殖民者暴政”的影片没有政治心理的压力。作品视点相对中立(也只是相对,影片对阿方暗中褒扬,只是对作为反派的法国的塑造没有东欧红色经典那么妖魔化)。片中最常见的场景是双方领导人高喊漂亮口号,但“作战”时主要杀害目标却绝大部分是对方的平民……

Black Tulip

2010-06-17 15:21:40

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难道不是被殖民主义给逼出来的么?

幽灵不会哭

2015-11-03 13:49:06

第4次重看,真是太棒了,这是最伟大的号角,吹响了殖民主义的挽歌,黑白粗颗粒的影像完全是新闻纪录片的风格,但是当镜头对照单个人物时,我们看到了坚毅、懦弱、绝望与愤怒,这是新现实主义的光荣传统,人物仿佛走出了阿尔及尔的狭窄纡回的小巷来到了观众的面前,超越了预设立场政治层面

猜你喜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5-202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