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冬日之光

冬日之光》影迷点评

发表评论

单击刷新      
共“30”条评论

影迷点评

cherrypie

2022-03-28 08:47:19

满是悲伤和痛苦的祈祷得不到上帝的回应 是谓“主的沉默” 爱而不得的女人说 主不说话是因为他不存在 走不出丧妻之痛的牧师说 我把信仰错付给一位虚假的父 备受抑郁折磨的自杀者问道 为何非得继续生活 连耶稣都在受难之际对他的父产生怀疑 更何况身处至暗时刻的芸芸众生。到底是人的意志不够坚定 还是说问题的本源就是这个“上帝”?《犹在镜中》的男孩懵懂地意识到爱才是真正的上帝 而本片借乐师之口将宗教意义上的上帝彻底拉下神坛 给牧师以力量从来不是教义 而是爱情 想到一段话 “Science makes us understand how to stay alive longer. Feelings give us the reason to want to.” “Or not want to.”

墓岛GRAVELAND

2016-08-04 18:59:45

4星半,微弱的信仰残烛,宗教性强于《犹在镜中》更为阴冷而封闭,伯格曼将自己前一部影片中的理论“上帝存在于爱中”的反复思索、质疑、甚至推翻。能够切身感受到对于信仰崩塌以及众人背离的悲观绝望,虽然在结尾,“上帝存在”这一理论和信仰仍然维系,但已经摇摇欲坠,亟待解构

圆首的秘书

2018-04-15 10:01:29

冬日之光中充满着恐惧和焦虑,但完全不见爱的踪影,初见人与人之间互斥关系的端倪。爱人说牧师最大的问题是“对基督的冷漠”,他甚至无法说服别人,只是一种形式上的坚持,但最后的结果是悲剧性的:教堂里甚至没有人愿意再去伪装了,仇恨遍布世界各地(中国的原子弹),信仰何处安放呢?

思阳

2012-09-24 11:55:19

伯格曼当然是思想家,内涵控,整个片子算是会说话的摄影组合,电影表现元素反而不强。其实我非常喜欢他对宗教的反思与见解,可能因为他想的我都想过。不思考宗教的人不算好哲学分子。同病相怜,曾总为未知飘渺的东西折磨痛苦而忽略拒绝信仰或许就在身边。未知从来无法确认,信仰只是个态度问题。

津五渡

2018-04-14 23:13:50

冬日之光,神之静默。北欧太冷了,漫长的冬季都用来思索,研究宗教、研究人。所以这更像一部哲学大书,研究信仰的信与疑,镜头什么都不重要了,因为他是伯格曼,喜欢在室内玩,别人估计就不行。

风间隼

2018-04-11 22:52:22

没有了《犹在镜中》的复杂外景调度,室内景加戏剧化的表演简直就是神学课,主题是深邃了,可供玩味的余韵就不多。几位主演撑起了全片。西班牙内战、丧偶、伤残……这就是神创造出来的不完美的世界啊。中国人应该自豪吧,我们当年造出原子弹的新闻至少吓死了一个瑞典佬。

蓝笔风

2016-02-27 00:23:07

人物反思力度惊人依旧,叙事简洁明了,甘纳尔和英格里德对“距离感”分寸拿捏好到位,从开头讲道对“他们”说到结尾说服自己,借了男女情感得失,基督受难终极困惑的矛盾把人与人信任危机的悲剧核心表现淋淋尽致,牧师自我强迫的信仰之爱最终变得越发冰冷苍白,宛如冬日斜阳没有一丝人性温度。银幕重看

阿奇波尔德

2020-01-03 04:57:53

61年春天,伯格曼因在报纸上读到一篇文章说苏联最忌惮的国家竟是中国而非美国,便开始担忧以中国的专制(regimented )情况会很轻易发动一场核战争。实际上伯格曼并不太关心世界政治,瑞典在当时也采取了武装中立的外交政策,比起核威慑,国家日益世俗化、科技现代化、经济全球化给传统宗教社会带来的冲击才是伯格曼想讨论的。《冬日之光》是当时伯格曼制作周期最长,片时却最短的电影,他对电影的苛刻程度更是前所未有,伯格曼摒弃以往精美的打光与追求形式感的摄影,试图呈现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气质,为了追求神父更自然的焦虑情绪,不惜“使坏”差点毁掉与布约恩施特兰德的关系,一切偏执创作的背后都是伯格曼异常重视这部电影的表现,《冬日之光》也的确成为了他最深刻的信仰危机电影,哪怕它的确显得沉闷又无聊

么什叫定决能不

2017-07-30 08:03:15

太残忍。教堂里的各怀心事,对上帝的各取所需。牧师是否其实是在聆听世俗的同时为自我的困惑寻找出口?然而当对自我都无法坦诚相见,自我的祷告和施予世俗的祷告是否成为了逃避懦弱的山洞,教堂也已经不再是寻找答案的避难所?这样看来牧师眼中的凡夫俗子或许对于爱的理解其实更加真挚深刻。

帕拉

2014-09-24 22:44:30

信仰像冬日阳光一样惨白无力,牧师也困惑其中。中国无神论者的胜利严重的打击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上帝的信仰(电影里表现出来的)。信仰三部曲的中间作品,伯格曼这是叫人信基督还是反基督啊--

康报虹

2018-04-01 23:52:44

伯格曼一生不断地相信、质疑、否认、肯定、幸福、痛苦的回环纠缠和激荡,在他和上帝的“摔跤”过程中,他通过影片来表现他幽冥晦暗处的驳杂思想和宗教浩渺感:世人痛苦焦灼、上帝神秘莫测、灵魂低语无奈,许多潜伏在幽冥深处的哲学玄妙通过他的不可言说的混沌和丰富多彩的影像表达出来。

峰峰峰峰

2014-10-31 21:53:55

上帝都是沉默的,他不为信仰他的人指明道路,总是在事情发生之后通过神迹来补偿,假如我们相信上帝的存在,信仰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渔民的自杀代表着希望的苍白,信仰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伯格曼摧毁了上帝代表安全感、上帝即爱的概念,这样的上帝形象不过是人的心理投射,应该予以革命,予以背叛。

猜你喜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5-202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