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双相青春

双相青春》影迷点评

发表评论

单击刷新      
共“30”条评论

影迷点评

您老朋友王狗熊

2019-09-14 17:29:42

b站,小孩和他发小都长挺帅啊。父母都是电影从业者所以才有机会能获取大量的素材片段,记录了一个小孩尤其是从5岁到15岁患病期间的生命历程,双相情感障碍是个挺美丽的病一方面艺术感极另一方面不说了。

大寸

2021-09-24 07:57:43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话题。跟一群非白人一起看的,体验很特别。emotional归emotional,看完大家一致觉得这个小孩得到的关注过多了且他身边的成年人没能很好地引导他。medical condition跟resilience可以兼得的, don't do that shit, 求你了

年糕

2019-03-27 22:56:23

纪律片里说不同于自闭症,对儿童抑郁症和bipolar disorder的研究很少甚至认为他们不会得,因为他们不理解死亡是不可逆的。而主人公5岁就有自杀倾向。结局里的遗书让人难过,是超乎年龄的冷静

无知本人

2020-04-11 22:21:58

不太认同觉得埃文父母虚伪之类的观点,他五岁的时候,因为他经常谈论死亡他父母送他去看心理医生;小学五年级在他第一次企图自杀后,送去治疗中心治疗,中间也经常去看他;之后为他找特殊学校接受教育。整个过程耗费的心力是很艰难的,他父母没有放弃过。看纪录片,其实他所有的家人朋友,尤其是他父母非常痛苦(他父亲的亲弟弟也是因为抑郁症自杀的),而且他母亲其实情绪一直不太稳定,从一开始到最后都很不能相信也没办法接受。他的父母大概唯一且致命的判断错误的地方就是,经医生同意后给他断了药。从他自杀后14个月,他父母给他曾经的治疗中心援助横梁修建仓库,大概可以猜测他们拍这个纪录片的初心,是对他遗书'what's the point'的回应--他真的很重要。 我们对他的痛苦缺乏想象力,他对未来也丧失更好的想象,这就是问题。

璧R

2019-05-19 15:57:27

1.这孩子发病得也忒早了点儿吧,相当诡异了 2.这种家族遗传式的情况本来就是如癌症一样的存在,如那位医生所说,只能缓解很难根除 3.由影视从业者的父母亲自操刀,让本片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阿拉蒜泥萝卜干

2019-05-31 22:43:28

他大概从未从一个一般人的视角认识过这个世界 而且他本不希望让我看到这些记录我却在这里感慨

乘以七

2019-08-29 20:40:25

他爸爸知道他和别人不一样后就开始记录拍摄,忧郁症和躁动症爱和他做朋友,学校的老师同学也都很喜欢他,因为他很聪明很有创造力,可是他每天都说我要死我要死我要死,治疗也没有用,他心里一直都是孤单一人一定很难受,但到了15岁终于不难受了,因为最终还是离开了。

青唐

2021-06-27 11:32:02

他们总是对他说:“你要好起来,生活很美好”,所以他只能孤身一人面对这个“绝症”。

石悬

2019-03-27 21:40:05

希望被遗忘却被拍成了纪录片(

Sandrine Yin

2019-04-04 14:23:58

Only family is invited 邀请了所有人;To be forgotten 被拍成纪录片。fucking sad family...每天接受自己不想要的关心与喜爱还不如去死。

成都越

2021-08-23 04:38:22

非常震撼,同时很有共鸣。Evan即使在躁郁症患者中都算早发的了,他和家人也进行了诸多尝试,可惜最终还是没能挽救。清水康复中心的理念特别好,“让孩子重新做孩子”,无论是我还是Evan,在小时候都是过早就有 一副小大人的模样,然而却又不是真正的成熟。我自己对此进行过许多分析:比如只有“乖”、“成熟”的样子才能得到父母之爱;比如过早地承受了社会或家庭的规训,儿童的表现将会受到惩罚甚至是暴力。然而事实是,自己从未真正地长大,心里的孩子只是在“真实的自我无法被接纳”恐惧中被迫成为了那个小大人,这意味着,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得到过真正意义上的爱,于是非常容易被生活的无意义感吞没。

霄宇

2020-09-29 22:11:28

有点不适应这种风格,前半程有点枯燥(小题大做?)后半程比较能理解感受到“困境”。有两个点值得的说,一是特别喜欢想死了以后人们都来“关心”你,这个真的是童年最爱幻想的。二是那封遗书真的太让人认同了。

猜你喜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5-202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