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词语

词语》影迷点评

发表评论

单击刷新      
共“30”条评论

影迷点评

陈哈

2017-05-22 14:15:55

导演功力深厚,演员功力深厚,故事讲得好,可惜我对关于神的讨论,没有丁点兴趣。对内容没兴趣的话,其他做得再好,也没辙。

Morning

2021-05-31 23:32:17

宗教电影,文本是命题作文类型里的高手,放在今天来说就是一个强设置,然后来说人物关系,《我的姐姐》也是这样的电影。人物关系的流动性,一个对白的互相补充,另一个就是摄影的加持,这个电影在这两个方面都做得极为出色,老二是“抢戏”的演员,但几十年,或者几十年前的丹麦也许没有这种警惕,他们将这个角色做得落落大方,否则像今天的电影恨不得是为了冲击最佳配角而去。

saintdump

2019-06-15 18:42:38

SIFF*天山。恳求神迹,诉诸“旧的上帝”,就要承受对现实(自然规则)的冲击,从信仰冲突里考验信的纯度(同个耶和华名下为何还要争胜),而它的结果是“道成肉身”和再次退隐,这点比伯格曼更彻底(车灯照门就类似冬日之光)。德莱叶的场面调度真是典范,推拉摇移的深焦镜头不断吞吐人物与环境,形成雕塑般洗练的群戏构图,细节设计好(开停摆钟-奇迹时刻,两个父亲信仰争辩时的烟,重复对白Not yet)。克尔凯郭尔说过信仰的跳跃,电影不只靠奇观,而是用富有连贯性的视听语言完成这种体验。

Mannialanck

2013-04-17 22:13:13

9。不容易,我把德莱叶看完了,看到了神迹

Qoo Milky

2019-06-23 11:12:23

故事本身不复杂,但艺术电影、宗教元素、长镜头慢节奏、话剧的表演方式…… 黑白神迹片对观众的要求太高了,神神叨叨的,非专业观众表示难以下咽消化不良。但应该不是它不够好,而是专业人士可能更有感触吧。德莱叶就跟傅里叶一样晦涩难懂

三十

2018-11-20 00:18:14

我没有信心认为自己是否完全看懂了,主要是宗教的部分。我也不确定我能明白结尾“神迹”的发生,到底意味着什么。电影的字面意思(叙事)很好懂,但是这个硬朗雕琢的外貌之下,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用词小心翼翼,感觉还有一层令人猜不透严肃深沉。镜头是长的、运动的,也是被“戏剧感”所框死的。舞台灯光感,依次交替入场的人物,深沉而缓慢的交谈,像在永不停息地敲打低沉大鼓。永远无法突破的第四面墙,镜头生硬得好像在记录甚至复刻一个又一个舞台调度和站位。然而每一帧构图的精美设计感以及精简的肢体冲突,又像是一种现代主义追求(以至于好像依稀看到启发布列松的部分),但本质仍是“不像电影”的。作为我看的第二部德莱叶,能感受到他从《贞德》到这部对特写镜头的舍弃,从而去追求一种新的电影空间美感,以及随着时钟滴答的真实时间感。

Nakadai

2013-02-14 04:23:23

他们只相信死了的耶稣,不相信活着的存在。意志如果动摇,奇迹不可发生。漫长的宗教讨论推至了故事的高潮,终究在神迹出现引发更多的深思。此片镜头颇有舞台感,增加了戏剧气氛。

一块屁萨饼

2019-06-15 19:23:28

虽然是半个多世纪之前的电影,讲的又是基督教圣经上神迹的故事。怎么看其实都和当下的中国很难扯上关系的。神迹发生,耶稣让逝者复活,观众席还是发出了赞叹之声。画面构图非常经典考究,常看古典油画的人会特别有感觉。

东遇西

2010-03-05 16:25:54

没有上帝,只有失而复得的大欢喜:)

Spring

2015-03-25 16:13:31

德莱叶的长镜头好长啊……观看此片的感受比较复杂,刚开始10分钟非常吸引,但不久便被同一的节奏和同样的镜头运动方式搞的精神靡靡,中间偶然出现几个跳出固有节奏的镜头,为之一亮——提醒我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后段较好,结尾有力。大概我是还没有读懂德莱叶吧……

冰红深蓝

2019-06-25 18:40:10

德莱叶在电影中创造了神迹,宛如耶稣再临。叙事不疾不徐,室内戏调度精妙而富有深意,布光与表演无可挑剔,标志性的景深运动长镜头克制沉缓,毫无喧宾夺主之嫌。PS:在信仰缺失、宗教讽刺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回过头来重温那些为数不多的、在犹疑的外表下抱持虔信的作品,一如老塔的《牺牲》,布列松的《乡村牧师日记》,德莱叶的《词语》,老马丁的《基督最后的诱惑》与帕索里尼的《马太福音》。(9.0/10)

闻人林

2010-02-16 06:38:10

不止一次地觉得德莱叶的戏剧像中国戏剧了,一度还怀疑北欧戏剧文化和中国近现代文学有相通之处。

猜你喜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5-202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