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取材自7 年前「查理週刊」遭受恐攻後所衍生的「我是查理/我追隨查理」Je suis Charlie運動;但那卻並非該電影Je suis Karl或稱極右歐洲的起點,要回溯至2011年因敘利亞內戰爆發所引發的歐洲難民潮。電影只是對Je suis Charlie的挪用,將視野擺放在2010年後的歐洲新世代,以及反移民極右派的崛起。類似北歐國家極右派的主張訴求,國家文化遭受威脅;事實上以德法為首的歐盟陣營,在過去十年面臨伊斯蘭主義、敘利亞難民問題時,早已是千蒼百孔。電影取巧的透過青年覺醒的力量,將昔日多元文化主義的歐洲,推向極右排外的高牆;不僅僅於電影裡的柏林、巴黎、布拉格,甚至是全性性的顯學。我覺得電影本身在處理「極右排外」的方式不差,將移民、親情、愛情與犧牲綑綁在一起,成為血肉相連的共同體。你可以試著想像歐洲在經歷了新冠疫情之後的模樣。
Spy Liu
2022-01-06 06: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