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牺牲

牺牲》影迷点评

发表评论

单击刷新      
共“30”条评论

影迷点评

Yinanaa

2018-08-16 14:33:05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三周前只看片头眼泪扑簌簌地掉,三周后看完后半部分十分平静,如片尾的希望和信心。

Obtson

2013-06-16 23:07:06

一头一尾两个长镜真有算计,招牌式的横摇和跟移也很漂亮,与前作不同的是,本片注入了几幕惊艳的“Broken Wall”,打破第四面墙直接参与同上帝(或观影者)的对谈。在老塔永远无法消弭的救世情怀面前,《牺牲》像是一份礼物,同时也是一份祭品。

给艾德林的诗

2018-06-12 10:19:23

有对世界的信仰只是简单形容,从跨越怀疑遁入觉悟,塔可夫斯基用真正虔诚的动作付诸实践,这是他最值得敬佩的美学特征。而且用电影意识把自我意识封存在荧幕里,留给所有人自由,只有主动想进入影像探究才能去体会,也正是和牺牲一样的含义.

石篁居主人

2021-08-02 23:14:38

哲学使我们看清人类自身的罪孽,宗教使我们找到救赎的灵魂之所。 海边的旷野绿草如茵,城市的文明衰败晦暗。 人类野心私欲孕育邪恶战争下,个体末世感的绝望恐慌。 人类所拥有的一切智慧,文艺哲学,面对暴力战争,毫无力量。 拉斯冯提尔《忧郁症》是否启发自老塔呢? 伟大的艺术家都有一颗悲悯的心,老塔如此,拖翁、陀翁如是。杨德昌从个体当下出发,探讨人类的精神困境;老塔则俯视众生,从哲学的全人类出发,同样的“说教”,同样怀有悲悯之心,同样对人类未来充满痛苦的希望。

非虚构

2020-04-21 13:06:57

北影节重看 塔可夫斯基说:这部影片是一则诗的寓言。每一段情节都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我很清楚地意识到这部影片与当今人们所接受的观念是不符的。00:12:05,对骑车的人的调度。00:22:29,神经质的人物,雷声。00:33:08,五根柱子。00:45:08,突然倒地,对情感塑造特别有效。00:56:36,电视反光在每个人的脸上。01:01:12,因为视角准确所以信息是逐步给予。01:05:23,镜前的调度。01:17:19,眼神光给出来。02:18:52,有源音乐,日本元素。02:28:28,掌握真理的人一般都会疯掉。

Alto

2022-04-08 05:15:47

“塔可夫斯基诞辰90周年”之月,准备看完他的八本,拿个徽章的。第一本就挑了“遗作”。上来的树让我第一时间想到《雾中风景》的结尾,看了时间,老塔(也不熟,方便称呼吧)的早两年,心理嘀咕希望比《雾》要好(至少好看)。可惜,尽管带着这份期望,接下来的“戏剧化”分镜、台词,黑暗的观影体验(结合慢到有点在忍耐的节奏和运镜),要表达的主题、各种隐喻和指代,人物行为轨迹,包括烧房子前十分“狼狈”的“教授”形象,都让我谈不上“喜欢”这种情愫。片末借用小孩再次还原的“万物起始,为何就有了语言”这个,感觉分散了电影主题,造成核心涣散,“落”的点(指点睛)并不好。总的来说,形式大于内容(形式又太舞台剧化,不具备电影的流畅感),内容又太“直给”。是时54的塔可夫斯基终究还不到至臻境界,可惜就止步于此了

陀螺凡达可

2011-12-28 08:21:16

19.10.2009-- 电影符号分析课。值得鉴赏。

saintdump

2020-05-15 23:17:37

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响起,我们看到平原上的一棵日本树,在如同舞台布景的元素中,开始了这个老塔称之为寓言诗的故事,形式与内容的张力贯穿始终,人物始终像在舞台上,也就是说,在神话中,邮差像神谕,医生像守卫,女佣像女巫,女儿像奥菲莉亚,达芬奇像弗兰切斯卡,所有人都像哀悼基督的圣母,在塞壬般的歌声中,亚历山大回到玛丽亚,为他儿子换取太初有道的理由,镜头如同舞蹈般,调度着房间、镜子和窗,但它的美学又连着日本,或不如说是侘寂,连胶片也吝啬着色彩,在黯淡的凝视中透出物体表面的深度,在一镜内水声寥落、魅影翩跹,真是如梦似幻,如假包换的塔可夫斯基。高潮戏在拍摄时因摄影机故障,重搭了房屋,“牺牲”蔓延银幕内外,直到最后,一个升降镜头,枯树沐浴着水波的光辉与重现的巴赫音乐,that's it,老塔的七部半,结束在爱的上升中。

汪金卫

2016-04-11 00:33:57

【中国电影资料馆北京电影节展映】修复版。长镜头构成的电影,很有我喜欢的希腊导演安哲罗普洛斯的感觉。默默数了下,149分钟大概含119个镜头。前面一直没看懂。直到结尾震撼的长镜头让我浑身一震。瞬间通透。亚历山大以承诺的牺牲,祭祀,哑口无言来还和平的许愿。了解老塔和儿子的故事后有更深感悟

熊仔俠

2011-07-24 22:38:26

亞歷山大比《鄉愁》裡的多米尼克還要自私。儘管電影的長鏡頭和場面調度力量十足,但是電影流於一個在末日為引子之下的精神自白過程。這讓人感到冗長和吃不消。自老塔被逐出蘇聯之後,兩部長片失去的似乎不僅僅是曾經賴于電影生存的母語。這樣的放逐只為老塔帶來虛假的自由和更多不必要的思考。

流空破刃

2010-09-18 20:28:22

就算到了现在,看Tarkovsky对我的耐心依旧是一次重大的挑战。闭塞的场景里的一帮神经病的神神叨叨,Tarkovsky的终极题材果然还是成了说教。老塔的最后一部作品啊,想来想去还是揣测不出一个罹患绝症明知不久于人世的导演在拍这部片子时所用各种设置和手法的意图。

eden

2017-07-03 23:25:22

1.室内长镜头调度极佳,人动镜随,走位,变焦,重新构图。最后一场戏更是惊为神迹。2.卑微的祈祷,颤抖的牺牲,企图弥补人类精神世界的巨大裂痕,哪怕因信仰奇迹而发疯,也传递了勇气和信心(塔的天鹅之歌)。3.人物与主题传承《乡愁》,后者融入了一次私人感情的沉潜,本片则是一部由巴赫,达芬奇,塔可夫斯基共同谱写的人类精神预言。

猜你喜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5-202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