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尔苏·乌扎拉》影迷点评

发表评论

单击刷新      
共“30”条评论

影迷点评

法式曌影

2019-07-13 10:46:47

【B+】黑泽明片子中最大的异类。开篇越看越像大型“人与自然”,到中间才惊觉不经意之间已经被这深厚的友情触动。黑泽明对自然元素的把控得心应手,水火雪虎,散漫的故事情节却始终紧扣自然与情谊,真正的形散而神不散。以此又同时上升到人类文明与自然的碰撞,而反思人类看似的进步实则同时在不断退化。突如其来的结局很值得玩味,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至。不过其中对中国的政治隐喻确实让人有些难堪。

Chris 一切由无聊开始

2009-09-27 10:50:58

虽然他使用的工具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但是他是在大自然中生存的人,对大自然有敬畏,不会妄想人类的能力能够超越自然。

人近中年

2014-04-29 09:10:11

文明和野蛮相遇,通常场面是不会这样美好的。这或是苏联的宣传,或是艺术家的理想。 德苏被困城市里的情况,在《犴达罕》中也有。 中国人的形象真的好差! 队长邀请德苏去城市,是误以为德苏在山里怕死,其实德苏是担心,不能打猎,生活还有什么意义。

Clyde

2012-12-31 17:39:28

大师之作。厚重之作。黑泽明不是我喜欢的大师,他的作品,有些喜欢,有些不喜欢。他拍的这部苏联电影是我喜欢的。影片中的猎人演得太出色,仿佛真正的森林中人。

帕拉

2015-02-16 23:07:23

原始与现代的对抗总感觉是以卵击石,电影弱化了这种对抗,聚焦描绘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难得的黑泽明平缓叙述的故事,朴素真挚,每一次队长喊德尔苏都是情绪爆发点,简直热泪盈眶。越是平常,越有道理。越是内敛,情绪越加饱满。

政宗

2013-06-15 00:31:24

文明剪影流逝的遗珠。整部剧偏第三视角远距离观望记录的形式,搞得像纪录片。黑泽天皇和外国演员沟通和理解可能有差距,拿手的人物细节表现特写基本都没有。至此下来黑泽明的三部改编于俄剧本的作品感觉都不是很好。

互动鬼才

2019-04-12 20:22:26

黑泽明(12/31)唉,看一部少一部的黑泽明

何阿嵐

2015-02-06 22:18:15

黑澤明的晚期風格開端,人在野,沒有刺激的平靜,應說話時說話,鏡頭應移動時移動,誠如橋本忍所言,他確實不能處理更為複雜的主題和人物情感,自然和文明都只不過是外衣,好看的,正是從簡單的人物裡同樣散發出濃厚的情感, Dersu Uzala和隊長的友誼在患難中見真情,而這位老人的一言一行也太可愛了

贤治

2020-03-21 20:25:20

太沉闷了,如果当作纪录片看可能会好点。小学时语文教材里有一篇大森林里的主人,是记忆中关于野外生存最美好诗意的描述,但黑泽明并没有对德尔苏的野外生存技能作太多诗意的描绘,而是以缓慢沉静的镜头表现了乌苏里山林中的生活,以及德尔苏来到城市生活的不适,而最后回归山林却因为队长赠送的那支新式来福枪被坏人盯上而最终殒命。德尔苏这个自然之子,秉承了最美好的品德,他把森林中所有动植物都拟人化,因此爱护森林中的一切,这不是文明的教养,而是生存的必须,不然如何忍受风餐露宿的孤独呢?毕竟全家因天花死去而他独存,就像那个令人感动的天津人,因为兄弟夺走自己的女人而远走深林,一住四十年,那个雪夜在门口枯坐的孤独老人在队长们的善意下,似乎想到了是该做个了结了,于是起身回乡,故乡恐怕早已物是人非了吧!

CharlesChou

2016-11-30 14:25:38

霜染黄叶,雪落大地;风吹芦苇,辰光流转;日月分立,虎入山林。

非__想

2010-12-19 17:31:04

德尔苏乌扎拉是彻头彻尾的自然之子,是人间的赤子因而也被社会人所遗弃。包含了和自然相处和人相处的很多内涵。对黑泽明来说这是他自杀未遂后的再起,电影语言也变得孤独冷静,对他来说可能是一个精神清洗他的霸气在之后重振旗鼓。至于当时中国斥之为反华电影大举批判的做法是不是有点太小人了

红袍修罗

2020-02-23 01:37:01

①影像呈现效果壮美大气,无论是光影斑驳的丛林,还是狂风暴雪的冰原,抑或是日月共现的青天②自然之子,从哪里来,回哪里去。房屋钢琴是一种生活方式,帐篷猎枪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无所谓好坏,根本在于心灵的选择,吾心安处即故乡③全片有些沉闷,不过由于奥斯卡的加持和黑泽明的光环,评分不低④从北边的大兴安岭,到东边的乌苏里江,再到南边的兴凯湖,这是在对整个黑龙江省进行测绘,海兰泡的尸骨还没有化完呢

猜你喜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5-202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