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多甫拉托夫

多甫拉托夫》影迷点评

发表评论

单击刷新      
共“30”条评论

影迷点评

JulianaFrink

2018-10-31 00:39:08

整个观片过程被anxiety按在地上摩擦...不是传统传记,而更多是关于在非常时代的存在危机,摄影及导演个人风格一如既往出彩,多个地点与不同人物的相遇组成一幅时代画卷。话唠看得还是有点累(对俄语文学欠了解也是原因)。有奇怪的共鸣,严冬刺骨,浓雾弥漫,感受到这相似的绝望。毛子艺术家的使命感带着martyrdom的悲剧美,令人发自内心地感动。

圆首的秘书

2018-02-24 09:00:32

没想到《电子云层下》之后竟然拍了一部传记片,看上去比较中规中矩,其实还是有小阿列克谢日耳曼独特的风格印记在里面。从编剧到调度全部归于无形,几乎没有什么废笔。现实与梦境一样苍白。唯一的问题是全片过于平淡(虽说多甫拉托夫一生确实不得志)。“偷车比说谎更诚实”。

帕拉

2018-11-25 15:56:35

作家版的《醉乡民谣》故事。小阿列克谢的场面调度值得观摩学习,审美趣味要求高,一些场景直接联想到了老塔。[B+]

Ada的B计划

2018-10-28 14:39:31

俄国电影的声音系统总是需要充分的形式感予以支撑。因此本片一方面有着肃穆中旁白的通畅感,另一方面却立不起任何一个落到实处的室内多人物对话场景的听觉空间,倒不如更个体中心些。索科洛夫/塔氏都有此觉悟,而能做群像的那几位,实际上听觉系统已经部分好莱坞化了

Настя

2018-03-04 21:17:52

对男主无感,感受不到应有的魅力,觉得若是对作家全无了解的观众,看过电影大概也不会想看他的书了。但那些作品真的很棒啊,笑着笑着就哭出来那种。九点半早场全无意料的上座率,买到楼座末排仅存的两个座位之一。

Muto

2018-12-03 22:57:01

沉浸在理想光晕下的《多甫拉托夫》无法从宏大命运里看见自身的存在价值。生活在上世纪70年代苏联严冬时期的艰难以及渺小个体的无力感被镜头放大拉长塑造成了一种永恒式的时代精神,男主角就这样做梦般的游荡在整个柔和而又苦涩的世界里。这或许是作者私人的感受,他想要观众更多地缅怀而非认识那些终生不得志的艺术家。

木子安_象牙

2018-02-18 18:41:50

没看懂,我是个伪文艺青年。

踢迩达

2018-02-20 01:34:01

对七十年代苏俄政治高压的社会景观呈现十分迷人:白芒、肃静、工业建筑。浅焦镜头让人物站在莫名空旷的画框之中。浮光掠影地记录文人插科打诨的日常琐碎,自以为英雄气的个体反抗多是徒劳。不过问题就是太过琐碎,缺乏某种凝聚的轴心,耗尽了观众的震撼感。

alain.proust

2018-12-14 15:34:01

让我回想起安哲是如何通过运镜来表现人物状态的,缓慢悠扬的长镜头将踉跄的脚步变成翩跹的舞步,高压的氛围被稀释成一种抽离的状态,政治诉求被一再缩小并藏掖在个体的彷徨中。东欧的地理与政治环境总能越过时空的迷雾缭绕远远地唤起我的“乡愁”,我想我应该自诩是个知识分子,关心人类,更关心存在。

谢飞导演

2019-05-04 09:14:19

早就听说过前苏联导演阿列克塞日耳曼(1936-2013)的名字,他一生只拍过五部电影,三部被禁演。前几年在影展里看过他的《二十天无战事》,不同凡响。今天终于看到他儿子小阿列克塞日耳曼(1976出生)的这部新片。它描写两位七十年代离苏赴美的作家(一位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位的作品90年代后在俄国大红)几天的生活状态,角度独特,影像生动。表现上世纪70年代赫鲁晓夫“解冻时期”后的勃列日涅夫的“回归年代”,将那时文化界的压抑、禁言、迫害;苦闷、骚动、颓废等气氛描写得十分到位。时隔近半个世纪了,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们,对得起他们的父辈和时代。

小易甫

2018-02-18 18:46:07

主要是我对题材和形式都没有什么感想。3.5

Lycidas

2018-02-17 18:53:13

4.5 多甫拉托夫的抒情曲,漫无目的四处漂游的一周。导演个人风格刻痕依然显著,画面低对比度色调柔和,仿佛蒙着一层轻雾,梦境般的虚幻气息弥漫在列宁格勒的每个角落。这里是艺术家们挚爱的故乡,他们播撒热情的荒凉游乐园,但他们却不存在,亦不知道该如何存在。

猜你喜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5-202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