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白丝带

白丝带》影迷点评

发表评论

单击刷新      
共“30”条评论

影迷点评

Anyway

2019-08-30 01:26:27

这是什么?你可以给他插上任何标签:推理剧、家庭剧、童年往事、回忆体、乡村传说、德国野史……随你便;然后再把它们全拔掉,拆得七零八落。 艺术史上罕见的极力贴近“通俗剧”的去词语化(却用语言叙述)的反概念意识集合体,还原的不是历史、事件、传奇,而是剩下不在场的东西。 这就是历史轮回、人类原罪、物种十字架。

安迪·张不正经

2011-03-15 19:28:30

终究有些失望。哈内克玩弄冷暴力的功力大幅下降不说,一顿单面曝光一顿全暗全亮的制造压抑小环境的手腕也基本土掉渣了。突然出现的一战背景更是牵强。让我着迷的一是穿越感的旁白勾勒的失足感和黑白片风格,但总的来说都是为气氛服务,对加强认知深度几无建树。乃是要拍战争三部曲我倒支持了!

岩井俊七

2014-08-29 21:48:19

重看震撼的不只是电影本身,还有胶片被烧掉的瞬间,对胶片的敬畏之心更增几分;哈内克的冷酷太适合大银幕看,只有在黑暗中才能屏气凝神的感知暗潮汹涌下崩塌的内核,禁锢控制扼制的可怖后果,凶手是谁影片是给出答案的,群体性加害者也是受害者,矛盾根源错综,预示榱崩栋折时代的来临

鱼丸粗面

2010-01-17 23:01:40

冷静,克制,暗流涌动……以一个村庄的“离奇事件”展现整个德国纳粹一代童年的截面……压抑,恶意,丑陋和罪恶……虽然我一直不喜欢哈内克的风格,但这片子真是非常之强大,金棕榈,必须的。

非虚构

2019-01-15 23:14:30

编剧哈内克的本子有四个半小时长。他没办法拉到投资来拍这么长的一个电影。所以他找到了编剧卡瑞尔,卡瑞尔指出了两个可以简短故事长度的地方。主要的建议是剪掉村中小孩儿们独处的场景。去掉这些部分之后,观众就不会立即联想到孩子们是故事里这些随机暴力行为的实施者。“在哈内克的剧本里,20分钟之后就可以明显的看出村子里的这些坏事,其实都是孩子们干的。”卡瑞尔指出,“我建议把这些信息推后,甚至根本就不需要明确的说出来,到底是谁干的。”哈内克同意了他的意见,最终影片晦涩难解,令人不安。原来剧本中的很大一部分都被去掉了。编剧卡瑞尔说我没有去编造故事,也没有去编造人物,原剧本中都有了,我所干的就是像个剪辑师一样,从三场戏里挑了一场戏而已。

米粒

2012-04-10 04:53:58

被这种萧杀压抑而随时可能爆发的氛围震撼了,这样的悬疑题材片我还是第一次看。而哈内克竟然点到即止,不过,或许谁是凶手也不重要了。最后一个镜头非常《钢琴教师》啊。“纳粹是如何诞生的”。一定要静下心来看的片。

庄常飞

2010-01-06 00:00:15

制作精良,也确实是野心之作,但可能野心太大,所以受到parable这个genre的影响以至于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很多地方设置的太过刻意,解释太过简单。PS:豆瓣的点评很有帮助,但总体上我倾向于A.O. Scott的意见。

Tofu

2012-05-30 10:15:05

神权不就是父权吗? 父权主义浓重的家庭出纳粹; 缺少父爱的孩子长熟了易被掰弯. 哎, 父亲不好做啊.

Derridager

2017-07-25 00:22:45

极具大师气象的古典杰作,黑白的色调将一切衬得冷酷且遥远,如同片中白雪将罪恶覆盖。白茫茫之下,孰知有何在滋长蔓延。强势的父权和神权的双重禁锢,贵族制度的迫压,讲求纪律性等等将暴力合理化,也凭此牵连出稍作掩盖的纳粹主题。这是哈内克电影语言最丰富的一部电影,并与伯格曼有扯不断的联系。

小凯撒

2009-10-27 21:00:55

一股浸入骨髓的腐臭味。

57

2013-03-15 15:52:12

不闷啊。答案从一开始就呼之欲出,且看他把多重线索一一收拢,空镜、旁白都用得漂亮,慢慢把一个村庄的罪恶铺陈开去。表面是代际冲突,背后是一战前德国的宗教和家庭秩序——没错,最恐怖的东西常常来源于秩序(白丝带的隐喻)。结尾名为开放实则封闭,圣歌蔓延,只有罪而没有赎罪,有祷告而没有判决。

Ocap

2018-06-17 16:18:02

群像版《战前童年》。所谓悬而未决其实近乎伪概念,毕竟认可的人必会于画外历史中自足判断;且一旦把矛盾转移和不了了之分别视为极权社会与罪恶孕育的病症和前兆,这样的收场又已然昭示真实和完整。不过对于这种在叙述意义上高度依赖历史填充、本身不形成感性(独立)冲击力的作品,我还是有敬无爱了。

猜你喜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5-202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