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特尔勒斯》影迷点评

发表评论

单击刷新      
共“30”条评论

影迷点评

小熊QQ

2016-09-03 00:47:45

仇恨确实可以给人力量,那爱呢?爱是包容,是妥协,是同情,是孱弱,是温柔的阳光,是深深的孤独。

兔小姐

2012-03-24 02:09:17

不算出彩的处女作还是体现出了编导一身的施隆多夫的文学造诣。另一方面,年轻时代的他曾长期担任路易马勒副导演,并且还与梅尔维尔合作过,处女作中自然而然流露出不少旧日师长的影子。此片作为”德国新电影运动“的开山鼻祖,由此也可看出”法国新浪潮“对”德国新电影主义“有着直接的影响。

MayaDey

2014-04-13 11:49:56

德国新电影的开端,战后少年的迷茫,同代之间的残忍往往承托于一个天真烂漫的年纪。密室让我想起《死亡诗社》。包括弗洛伊德等心理学家都曾经研究过的原著和电影。欧洲是越北边的小伙子长得越贵气,越南边的小伙子长得越迷人~~~

マツハラ

2019-03-26 23:24:14

B+ 比《操行零分》或者是《春》的青少年成长更多:政治隐喻、哲学思辨、宗教探讨;观感上来说更像《如果》;古典手法现代议题。

冰淇淋的滋味

2011-05-09 04:55:17

要至死忠心的利纳斯离开是明智的,否则6年后也要如特尔勒斯一样离开,而且不会再有做人类老师的希望。

蝉鸣知了

2010-02-22 03:44:52

特尔勒斯乘坐马车离开前,将一切所见都漠视,依然是飘雪天。

zimik

2019-08-01 04:51:14

男主高高在上的阶级优越感使他的怜悯和迷惘既虚假又肤浅,对于善恶好坏之辩也不过是青春期彷徨叛逆的遮羞布,敏感地将自己与世界隔离,试图在荒谬感中找到自我肯定。而电影的最后,他离开了,回到母亲身边,像一个孩子回到柔软温暖的子宫。这绝不是什么英勇的行为。

neeeeeverland

2010-10-04 20:25:32

哲学家养成法。。。。。。。

气急败坏女疯子

2010-06-24 19:36:37

我不喜欢特尔勒斯觉得他就是现实里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伪善者 这个学校里的人都是疯子没有善恶观点 一两个坏的一带头全部人都跟着疯 校长老师也分不清事道 最丧的是巴西尼,老实巴交,最后却被众人吊起受其侮辱 特尔勒斯最终因看不下去而离开学校可他并没有去救巴西尼 毕竟这个社会多数人是坏的

冰红深蓝

2021-04-03 21:09:06

沃尔克·施隆多夫处女作,初执导筒便野心十足、技艺纯熟。1.改编自罗伯特·穆齐尔小说[学生特尔勒斯的迷惘],聚焦一所寄宿学校中的霸凌虐待与同性关系,对封闭僵化、严苛虚伪的中学教育体制的批判,亦见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多部德奥小说名作,如魏德金德[青春觉醒]、海因里希·曼[垃圾教授]与黑塞[在轮下]。2.对纳粹历史及群众的施虐-受虐心理的影射十分明显(原著也由此带上了浓厚预言/寓言色彩),因偷窃而沦为自愿屈从欺侮凌虐的巴西尼恍若背负原罪服膺于歧视与折磨的犹太人,而特尔勒斯虽有理智而良善的内心,在大部分时候依然保持着疏离旁观的姿态,在徘徊中充当了助纣为虐的【同流者】。3.结尾自白一针见血:善与恶仅有一线相隔,人常常平静而自然地化为野兽。4.主观镜头与布列松式肢体特写。5.独腿老师。6.虐苍蝇,催眠,吞蚯蚓。(8.5/10)

Irgendwann

2016-04-28 15:14:22

Mathieu Carrière小时候蛮帅,不过有法国血统果然长大了就会变难看.....

蓝翼

2008-10-16 23:52:19

演妓女的是60年代意大利恐怖片女王芭芭拉·斯蒂尔,当时是路易·马勒的女友,而施隆多夫曾经是马勒的助理导演。

猜你喜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5-202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