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

单击刷新      
共“30”条评论

影迷点评

东北洪常秀

2020-04-04 19:28:01

想讲得倒是看明白了,女性在男权社会的思维裹挟下寸步难行,但其实好无聊的片子,毫无波澜起伏。

路德维希.de

2020-03-02 06:14:35

——痛吗。——没什么感觉,只是不舒服。 看完至今依然情绪紊乱,不知道怎么去评价这部电影的痛。可能,那淡淡的,描述不清的,很快就会忘记却又不时会记起的,不适的感觉,才是痛苦本来的样子吧。 真正的关乎女性的电影不需要嚎叫和口号,只要一次短暂的合眼,一句简单的rarely,就足以掀起风暴。

Clement陶

2020-04-04 16:36:02

差别从不消失,生活很少如常,现实有时残酷,命运总是玩笑。

圆首的秘书

2020-02-26 01:02:04

美版《四月三周两天》(片名也…)?很好呈现了男女之间不平衡的权力对比,三次程度不一的侵犯让人逐渐感觉到背后的残酷。主空间车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将女性的不安置于各种底层、有色环境之中也是意味深长。但问题是,片子一方面不厌其烦展现流程,给人制度森严健全人性的感觉,另一方面又直指一个压迫性的社会,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Wiseman对机构和流程的指控,在这里不见踪影。一种温吞和自相矛盾,让影片失去一点力气。

哪吒男

2020-04-06 23:43:12

如果《四月三周两天》里的两个女孩看这部电影,可能会心生一丝羡慕,然后一样会沉入深深的悲伤。

十二辰子

2020-02-26 01:15:30

比隔壁鸟小姐的青春残酷的多却也真实的多

Honigsenf

2020-02-26 07:12:38

3.5 specially for those anti-abortionists

翻滚吧!蛋堡

2020-04-04 05:36:48

3.5 片名呼应和拉手两段最具情感冲击力,这就是美国人的432吧

Vincent Lan

2020-04-07 01:05:13

2.5 其实和《小丑》很像,都是套用现今独立电影标准化的“现实主义-跟拍镜头-人物研究”叙事,靠表演制造戏剧张力,影像上虽然有一些非常动人的瞬间,但总体上逃不脱“议题电影”的圈套,很多戏都感觉是为了呼应主题刻意写出来的。《小丑》是为了讲阶级矛盾就让主角到处挨打,这部片是为了讲性别矛盾就让主角到处被骚扰。这种“命题作文”式电影的缺陷就在于把人物变成了阐述观点的工具,而缺少对生命体验的复杂性和模糊性的探索。

欢乐分裂

2020-04-05 20:53:28

真的很像《四月三周两天》的变体,但缺少蒙吉式的社会背景铺设,而更专注于女性在性暴力与堕胎困境前的痛苦,但拍得不俗——并无狗血情节,反以一种平稳无波的方式表达这个痛楚的问题是怎样渗透进日常;未成年女性尤其容易落入身体与经济弱势的一方,一切不堪都尽在“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中显现,令人心疼。女性间的互助是人间一丝温暖;搭讪女二的男生,侧面补全主题。

踢迩达

2020-02-28 09:44:01

Berlinale20-25 情绪克制,叙事留白,视角集中,细节动人。片中男性几次与女性的互动都带着有意识/无意识的侵犯感,而女性对这种社会现实的恐惧又有多少人真的知道和理解呢。最后一组回家的镜头似乎暗示着这只是女孩人生中或许再也不会被提起的小事,但是其折射出灰暗的社会景观多么令人无望。与《四月三周两天》相比还是太清淡了。

冰红深蓝

2020-04-06 10:44:08

伊丽莎·希特曼新作,获2020柏林评审团大奖。主线题材虽与[四月三周两天]相通,但在摄影调度、情感表达与社会描摹上迥异。本片大量运用近景和特写,近乎全程贴近着女性人物,家庭与社会仅有偶尔侧写,可以说完全聚焦于遭遇性侵后堕胎之旅中的个体本身。与此同时,情感表露与演员表演却十分沉静克制,压抑中的创痛主要通过点题的“从不,很少,有时,总是”释放出来,引人揪心。此外,这一严格的提问调查流程也与女主角的不露情绪相得益彰,共同达成了一种“常态化”的效果,拷问着男权社会的日常网罗。在此,支线中搭讪男的纠缠及地铁中的露阴男也堪称妙笔。PS:影片对长途大巴的呈现,令我兀自想及[午夜牛郎]。(8.0/10)

猜你喜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5-202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