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

单击刷新      
共“29”条评论

影迷点评

Ada的B计划

2020-02-03 15:04:50

2019Top3。足以让人忘记《约翰·多诺万》的存在,继续《只是世界尽头》将单一人物拆解为多人物的写作,因此尽管表达方式和语言环境都是当下的,我们却仍然能直接感受到他对伯格曼的承继。游戏与撕扯,既是群像、人际的,也是个体、内心的,具体情境的呈现和潜藏情感的发掘得以融合,一种杰出的外化方式,一位远超近年所有“家庭剧”题材导演的作者。所以,当然是Xavier&Himself。

PureSucker

2019-05-24 00:03:41

多兰依然是那个细腻又带有不安全感的多兰。之前的《只是世界尽头》全明星阵容起了反效果,这次用回普通演员立马又回到了高水平。多兰的电影是属于年轻人的电影,所以:stay young and stay be in love.

亵渎电影

2019-11-07 00:44:11

多兰回了魁北克拍法语片,果然比上一部去好莱坞拍的英语片好,更有状态,还是以往的那个多兰,只是在技巧上更加的成熟。喜欢他的人,还是会喜欢这部电影,看腻了他的恋母情结和性取向自我认同的人,自然也会觉得多兰在主题上这么一再重复没什么新意。我还是喜欢多兰的群戏拍法,快节奏的对白和剪辑,镜头处理的爽心悦目,单场重头戏的对白戏,故事的层次感和叙事的节奏也除了的非常专业,他的影像依旧充满着这个年龄段导演里少见的活力和躁动气息,就连那些口水歌看就了都成了多兰的风格。

呆萌喵星人

2019-05-23 00:14:45

卢米埃的掌声是欢迎你回家,但是并不代表喜欢这部作品。好像你还在迷失当中,这不是你回家的路。

Simon

2019-05-23 17:12:20

其实水准还在,多兰再没进步拍拍这样的青春电影还是可以的,最后还有点感动,但是这是戛纳主竞赛,想想辉煌的历史,本片的格局就瞬间崩塌了下来。

弗朗索瓦张。

2019-05-24 00:57:06

三十分钟离场,生理不适。什么时候多兰决定不再拍一群人大喊大叫的片的时候麻烦谁通知我一下。在此之前不会再看他的片了。

栅栏间隙偷窥你

2019-11-10 00:12:03

事实证明,大银幕的魅力是无限的连魁北克人喜欢扯着嗓子说话的“民俗”都变得异常可爱。在多兰的作品维度里这部肯定不会是最受欢迎的,但却是我最喜欢的。他的电影永远不需要有多复杂的叙事,最能打动人的一直都是他所传递的情绪。敏感多情且心思细腻的人很多,但他最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拥有将情绪精准影像化的能力。母子戏一直是他擅长的,M&M中最打动我的片段也仍然是母子戏:马克西姆透过窗户看到妈妈和哥哥伴着音乐舞蹈,那一刻他被刺痛了,原来,妈妈是可以跟儿子好好相处的,只是那个儿子不会是他。 Song for Zula这首歌以前就听过很多遍,从未觉得如此地好听。

胤祥

2019-05-26 07:02:43

72nd Cannes 多兰这部……拍得跟处女作似的,进影评人周蛮合适的,一种关注可能都会被喷。选这部进来完全是浪费主竞赛名额。多兰拍得最好的部分大概永远是《柔情史》海报上那句话“我和我妈,相爱相杀”。这次无非就是两条线,母子线之外,性向不稳定的竹马好基友也有了视点权。就他那点事儿已经拍了四五遍了还没拍够也是呵呵。嫌弃肯大爷和达内老哥俩自我重复的,看到多兰这部大概要骂人吧。所幸这次双线写得还算不错,又做了一个叙事压力很强的时间结构,加上导演的演技又有些长进,虽然糟心但还不至于让人看得愤怒,豆瓣两星可以有。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2019-08-12 21:28:36

后半部分还算走心,但前半部分的兄弟会情谊太南了。N多对白不知所云,多兰毁容出演依旧自恋,单独截几段当MV可还行,剩下的emmm…(二刷挂上字幕后好多了)

桃桃林林

2019-05-23 00:10:19

多兰制造已经成我死穴了,太闹了。

五加皮

2019-11-06 21:25:43

仿佛被偷看了初中时候的日记那般精准地戳中我,相似的经历加成,甚至比Mommy还要使我共情。从客厅派对两个人无视大象到雷雨高潮,情绪积累涌到头顶。以及他真的放了两个版本的Song for Zula,我简直想抱住他狂亲。/兰是不是长高了,最后还致谢了Lucas,看来关系是真的不错

Muto

2020-02-17 01:19:28

印象主义与表现主义能同时存在吗?雌雄同体的多兰借《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之吻给出了模棱两可不太确定的回答。无论这部新作装进来多少旧东西,但有一点却是在多兰的电影里首次出现。记忆与忘却的关系犹如湛蓝色的海水吻上殷红色的火焰,这个《世纪末》之吻随后变成了公路上一条似有还无的线。对于有着明确目的地的人来说,性取向就像醒目的双黄线——允许不同方向但却禁止跨越。然而在多兰的心里,那条区分抑或隔离你我的实线却是一条可以变道的虚线。是呀,走哪条路很重要吗?不管走的哪条路,多兰在这封证明“我是谁”的推荐信里都不再是《我杀了我妈妈》那种稚嫩的口气,而是类似我终于解决了人生悖论那样的小确幸和小欢喜——这是一个过于早熟的少年导演真正成为青年艺术家的标志。开往新学区的车子马上就要启动了,我们就祝他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吧。

猜你喜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5-202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