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鲸鱼马戏团

鲸鱼马戏团》影迷点评

发表评论

单击刷新      
共“30”条评论

影迷点评

寒枝雀静

2017-07-26 02:10:41

A+ / 度秒如年,第一次感觉黑与白也能说尽真理。

螺丝இ

2010-01-21 21:22:53

长镜头给人深刻印象 配乐很赞 但我想不会再看第二遍

匡一歌

2012-02-19 18:12:36

塔尔贝拉的影像风格与语言自第一眼已可撼动心灵。漫长的长镜头背后是漫长的拍摄过程,细节锤炼不惜工本,《伦敦来的男人》里为制造理想中海浪拍击港口的效果,令人潜于海中不断向堤岸泼水…种种磨耗致使制片人因巨额投入而崩溃自杀…本片中始终未曾出现的“王子”隐喻倒好似一个对韩寒事件的巨大预言。

幽灵不会哭

2009-08-26 13:28:33

原来是部政治电影,对极权主义的恐惧的诗意表达

Annihilator

2020-01-19 23:59:23

【83%】单就塔尔的长镜头调度功力而言,是绝对的满分作品。人物出画入画、走位,摄影机的机位移动,都配合地天衣无缝,再加上漂亮的构图和黑白光影的运用,完全是大师级别的影响控制力。同样令人惊讶的,还有对于两种不同气质的长镜头的区别运用:前三分之二,摄影机是“隐藏”的,镜头的移动推拉完全跟随着主角、跟随着画面的韵律与节奏,很好地将观众代入剧中人物的视点;后三分之一,摄影机的独立性和存在感被凸显强调,随着镜头运动的陡然放缓,摄影机有了自身的运动轨迹,尤其是暴徒洗掠医院一段,观众与摄影机一同进入了观察者的角色,不再只是呈现画面的工具。通过这样的对比,塔尔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缺憾也很明显:故事成为影像的附庸,而本该属于影像元素的隐喻却只出现在台词里,过于直白。以及很多人喜欢的配乐,我反倒感觉过犹不及。

Ocap

2018-11-25 18:34:06

第一部贝拉·塔尔。没有幕布,直接投到墙上看,黑白助力下大部分夜戏的画框都消失了(更何况是在长镜头运动本来就力求还原空间临场感的情况下)。尤其配乐第一次奏响的夜行一镜,真是动人心魄。我能肯定在影院看反而不会有这个效果,所以这个观看方式大概也参与了一下电影语言的革新。

冰红深蓝

2016-07-09 19:08:51

贝拉·塔尔的布光、构图与长镜调度令人拍案叫绝。跟拍人物行走的长镜时时出现,却次次不同。集装箱车由后景左侧驶至右前的光影流变,独自走夜路的剪影与缓慢后拉镜头。酒馆里的模拟日食,拉德斯基进行曲中的舞蹈,孩子们的锣鼓疯闹。医院中的赤裸老者终于软化了暴徒的强横。雾气吞没了鲸鱼。(9.0/10)

Black Tulip

2010-11-07 18:19:05

那麼多的隱喻,又不懂匈牙利的歷史,所以,想看懂是不可能的。。

有心打扰

2015-02-05 22:01:01

1.即使是天体规律一如既往的旋转,看似永恒,却也会被“突然打断”,何况只是人世间的和谐;2.黑暗中的光,行走,或许孤单,或许愤怒;3.好几个镜头实在太美,沉浸其中,配乐是凄美的忧伤。

[已注销]

2015-11-15 07:55:26

贝拉塔尔的无政府主义放在苏联解体背景下就得到了解释,但在巴黎袭击一天后看则多了一份五味杂陈。看完此片越发相信近三十年对电影的论述太偏向时间,看看此片的影像空间,有塔可夫斯基那种室内空间的绝对感、也有威尔斯各空间之间的衔接与串联,以及不断溢出视线的hors-champ的声效。

翻滚吧!蛋堡

2016-03-31 21:58:53

暴乱那场戏大概是我看过最震撼的电影场景之一,长镜头不留痕迹的调度,不可思议!

張不吃

2010-03-14 18:08:47

长镜头和隐喻的利与弊,每次配乐响起我都要起一身鸡皮疙瘩

猜你喜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5-202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