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同义词

同义词》影迷点评

发表评论

单击刷新      
共“30”条评论

影迷点评

基瑞尔

2019-06-12 17:52:01

Nadav上一次是诗,这一次是字典。虽然设计感有些重,但是那些被讲滥的话题(移民问题、身份认知 etc.)和令人不安的真相(PTSD、以黎冲突 etc.)都在调度下有了新的角度和讨论。并且始终跟随Yoav的愤怒、焦虑和离开,投入到故事中去。PS 这个电影拍得忒“gay-baiting”了一点,那些“finger play”那些裸露那些和Emile看得人有些脸红,甚至产生了自己是不是太骚了的疑问。

57

2019-09-23 13:02:47

被波米布置了任务,不然很可能不会看了,三大的选择实在是越来越乏味和紊乱。这一部可能是最情理之中的一个大奖,的确有自己的电影语法,也算实至名归。然而他的局部发明和问题意识,都太内在于西方主流文化或者说朝向那个中心,摆脱不了那种封闭、无所适从之感,自我与他者的辩证法玩到最后就是这个处境,在语言、身体、国族意识上都是如此。但导演用这种带着强烈自省意识继续拍电影,已经算是很努力的知识分子了,把男主放到那样一个真空般的环境里,横冲直撞一番,其实就是一个再次寻找alternative的试验吧。只是这呼喊实在已经有过太多同义词。

亵渎电影

2019-08-27 12:08:29

那达夫·拉皮德用的也是主题先行的做法,间接的用了一些略荒诞的情节奔着表达而且,解读起来也稍微有点复杂,虽然很多对白和情节的用意已经非常明显了。男主角一开始对着镜子说,凭这身皮囊也可以融入法国,最后你才能明白这句话的用意。去年那部柏林金熊奖电影就很新鲜,今年这部在视听语言的风格也有一些独特的地方,又是那种容易让人兴奋的视听尝试,摄影和剪辑很值得玩味,虽然骨子里还是以往比较常见的那套剧作处理方式。

冰红深蓝

2019-08-29 08:28:06

2019柏林金熊奖。1.拉皮德以荒诞、夸张的笔法书写了一部深揭移民问题的影像寓言。2.运镜与调度上,创造了一种断裂的、非连续性的、限制性的影像:手持镜头时而以第三人称视角紧贴人物,时而进入变形、扭曲、剧烈晃摇的主观视点,每段类·主观视点镜头最终又速摇显露出主人公,摄影机在此灵动而狂乱,既介入又疏离,与主人公的纠结心理相得益彰;此外,几无全景与大远景镜头,限制性的影像与狭窄化的空间亦突显出主角所受的外在束缚。3.通过身体性、语言性来呈现移民与流亡者的两难处境:身体成为谋生工具/色诱灵方,却也在西方的想象性凝视中被钉死为异域的他者之驱;无法分辨外语中的同义词,永远无法真正融入他国异乡,而对母语的绝然弃置又使自己迷失于无根之荒原。4.荒诞情节恰似内心外化:办公室纠缠角斗,地铁强行秀身份,撞不开的门。(9.0/10)

十二辰子

2019-02-14 08:34:30

以色列导演的一部关于身份认同的法国小品。说实话这部影片很难给出确切的分数——很明显它是一部卖相很好的观众友好型电影,但同时它的内核又是矛盾的,不确定的。如同《浮生录》的开头,男主在浴缸中的裸体预示着新生命的诞生,于是“同义词”的堆叠便合理化为婴儿的喃喃。作为导演的半自传式回顾,影片以一种野生的摄影风格与主观镜头还原了这种外乡人的状态。三人的暧昧关系延展了人,作为一种文化产物的弹性。然而到底是同义词还是反义词?从他穿上巴黎中产递来的黄色大衣时,他就从来没有属于过这个地方。

科林

2020-02-27 11:57:53

如坐针毡,叙事能力近乎零。全片堆砌满符号化的情节和台词,多场戏莫名其妙。 被你们捧为男神的主角就是个神经病,而且双下巴,帅你个头啊?!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2019-12-01 12:29:23

男主有很多裸体戏,然而故事真的太傻了。支离破碎的身份认同主题,逃离不是自由,恰恰是因为不自由~~~~(以色列一直在中东制造难民,怎么自己的国民还能当难民呢?我有点懵...)

小废轩躺平戛纳

2019-02-13 07:03:55

Une déconstruction totale du sublime. 媒体场至少一半人提前退场 就是喜欢你来打我呀系列

Muyan

2019-01-31 23:36:43

以色列的同义词是什么?法国的同义词是什么?

日王仔

2019-02-16 20:10:32

影片开宗明义,摘掉一个偷窃行李的镜头,不去追问谁犯下的过错,只是单纯追寻一个“一无所有”的移民的身份认同之路。导演由于自身跨文化经历和移民背景使他对法国的社会病症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对于“身体”和“语言”的象征性指涉以及附着在三角恋情背后的对待移民的暧昧态度都是相当有意识的艺术表达,既有拳拳到肉的力量,也有哲意深微的思索,是移民题材的精准呈现。

私享史

2019-04-02 17:01:14

首先,这是一个关于自我身份认同的故事。一个想跟自己的母国脱离干系并融入异国社会的人,绕不开的核心议题就是身份认同,可是,你想抛弃的旧文化你未必真的舍得抛弃,你想接纳的新文化你未必真的能够融入,语言、文化与思维在此三位一体,也让全片先锋抽离的叙事方式得以黏合在一起。然后,一脸呆萌的男主角可能是个泛性恋。本片两男一女的配置从开始就会引发观众预期,男主与男配有着言语上的暧昧,男主与女配有着身体上的撞击,但是本片既不存在性取向议题,也没有浪漫爱情。或许我能给出的一种理解是,男主在没有做到身份认同之前,压根还谈不上对自己性取向的探索,我是谁比我爱谁更为基本。【香港文化中心】

Enjolras

2019-09-03 06:29:21

很私人也很有心机的作品,年轻强壮、也饱经波折的以色列人来到巴黎,抛弃了自己的母语,妄图重新扎根在一片“自由”的土地上,但为他将巴黎的大门漏开一条门缝的情侣,对他终不过是各取所需。深陷乏味生活的平庸作家,需要他的痛苦与磨难来汲取灵感,拨弦弄管的白富美,需要他如雕塑般的精壮肉体来满足欲望。在这种暗藏默契的病态模式之下,是西方国家对难民苦难生活居高临下的消费以及对其劳动力想当然的觊觎。而站在难民的视角来看,无论是选择极端的暴力行为,还是讨好地试图融入,事实上他们从来就不曾被真正关注,也不可能在西方国家寻得真正的自我认同。西方只接受符合自己的价值体系的人,否则即使再高昂的呐喊,也会在整饬的管弦乐中变成失声的噪音。片中的主角用尽全力,最终依旧只能气急败坏地反复冲撞那扇已经关上也不会再打开的大门罢了。

猜你喜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5-202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