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店

书店》影迷点评

发表评论

单击刷新      
共“30”条评论

影迷点评

Artful Dodger

2018-07-05 22:46:38

Emily Mortimer和Bill Nighy在海边那场戏也就看了10遍吧!

虚杜

2018-07-20 16:10:04

一直是极品的剧本、极品的演员、极品的色调和构图,但最后为什么要烧书店?

苗儿

2018-02-17 19:12:06

很好的改编。原来在北爱尔兰拍的。美术服装和bbc films看不出差别啊。虽然这是emily mortimer的戏但我想说bill nighy才是灵魂呀

晚不安

2018-10-24 15:04:42

爱书人的诚挚、拙朴和内向一览无余。他们热衷于挖掘复杂的内心世界,在应对外界时恐怕没有太多手腕。影像有书卷气,高贵、优雅、精致,又接近生活,含情脉脉。剥开书的层面,讲的是在这个单纯和善良被视作愚蠢的时代,一个人坚持自己热爱的事有多难。结尾化愤怒为传承,更温柔有力,是精神上的胜利,感觉让东亚导演来拍很容易走向暴力。

昏金暗玉

2018-07-29 22:48:26

大学时在床上看小说,看着白墙上下午阳光逐步游移,心里想,我也要开一家书店。有这个想法的人看这本书是注定失落,但就是紧紧抱住不放,像午后的梦。小说的密度不大,放到电影里依然。一个女人在一个不需要书店的小镇上开一家书店,她失败了,这就是故事的全部。开头如此,结尾也如此。没有高潮,没有反差。一切都是淡淡的。电影还是找了个坏人,找了位绅士。绅士的设定也是反高潮的。这个电影不讲梦想成真。即便电影里很多位置都有流泪的冲动:lolita的阅读与上架(也是为数不多小说残存的记忆点),打工的小姑娘渴望得到的中国托盘,渴望到希望弗洛伦斯能写进遗嘱里;甚至在海滩寥寥的几句谈天也叫我伤感。我不记得小说结局是否也是这样解气,充满了传承。当年我不懂,现在反而明白了,小说那疏离的气质失落的结局,是它书写勇气唯一的可能。

陆支羽

2018-06-17 08:03:27

3.5。1.有书的地方,就不会有孤独。2.科赛特的改编清新、隽永、柔软,虽不乏沉闷之嫌,却深藏着悲情。3.从《华氏451度》开张,到大量引进《洛丽塔》,纵使最终放弃,终究留下了照耀内心的光。4.戈雅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

Esperanza

2017-11-30 06:38:16

喜欢影院里电影本身收音时呈现出的窸窸簌簌的声音,这种声音赋予个故事本身更多的生活特征。摄影很美,故事也很精巧动人,可是放弃来得太突然,我知道生活中我们有时不得不认输,可是打心底里还是希望艺术创作能给我们一种不同的回答…喜欢这个结尾,给了小格局的情节本身延伸下去的可能。

prost

2018-06-17 22:26:44

写意小镇的风暴,美丽压抑的风景一开始就埋下悲剧的种子,最后Christine的一把火算是对女主Florence勇敢抗争到底的慰藉吧。服饰道具异常讲究,音乐也很用心,遗憾的是反派表演太脸谱化了

珍妮的肖像

2018-07-29 17:38:56

菲茨杰拉德原著没看过没比较,电影美术满满分,《洛丽塔》像瓷器一样装木箱运到书店的时代,可以纯卖书不靠咖啡西点卖周边,还能付出周薪12.5先令的时代,也是靠书籍识别同类气息的时代。书店及乡村小路含蓄温婉,也是想起《布鲁克林》,还要用色更英式节制一点,想看里面提到的那本《蒲公英酒》。“好人适合看传记,坏人就小说更有趣一点。”“艺术中心,艺术怎么会有中心呢?”

瑞波恩

2018-10-23 23:38:57

相当克制的镜头,表面在讲一个女人追求理想的勇气,实则是保守与进步思想的激烈交锋,其间穿插了《洛丽塔》等几本书。喜欢那句台词,“她实现了梦想,又被夺走了,但她身上有一种品格是他们永远夺不走的,就是勇气”。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个打工的小女孩,也就是这个故事的讲述者。奇怪的是,她并不似同龄人,早熟而冷眼旁观小镇上的一切,如同幽灵,而她身上又有某种类似大自然的气质,冷静客观到可怕,最后那把火烧得痛快,而其余人皆似剧中人,演绎人世种种,而她才是唯一真实的观众。

Wednesday

2018-07-16 13:06:28

不要被一开始的文学腔、英伦范给骗了,这电影拍得其实并不好。围绕着书店展开的种种被表现得零零落落,主题和情感粗糙、浮夸,连人物都流于表面了。

有心打扰

2018-09-16 21:16:07

太迷人,实在喜欢这种气质的电影了。

猜你喜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5-202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