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现实皆为合理。我所身处的环境、我所做的行为都应“积极”看待。尽管违反了自己的第一直觉,也要通过不断的自我说服来修正观念向其靠拢——因为“I’m a happy person. I just want to live a happy life.” 他所望出去的视野,他一切的判断,都是围绕着当下的自我来搭建起来的,不断地适应,随现实改变流动着。而老年痴呆的母亲,无法自理的妻子,前途未卜的犹太朋友,公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焚书),一大群无辜人群的命运,都是遥远的、与他无关的。头皮发麻。虽然离现实很远,但又哪里不是现实。形式上很先锋实验,利用舞台灯光和音效实现瞬间的场景切换,演员角色也瞬时变化,演技特别好。极简的布景,但最后大量的书、焚书炉、乃至a real band出现,震撼。231014中间剧院
发现竟然没有标,战战兢兢来补标。议题上适合与《利奥波德城》连看,一人分饰多角+大量叙述很让人想起《雷曼》,这本身不是一个强共鸣的形式,但是很便于我们冷眼旁观好人如何变成伥鬼,或者准确说他从来就是这样一个人,从精致的利己主义出发的滥好人(抛弃妻子时候还要送上手书菜谱可太典了),在时代中显形——就像最后的场景,两面墙体打开,the band was real, the good man was bad, the evil really exist. 另外这一版对音乐的妙用应该很还原Taylor所想,反讽拉满
Good 好人是纳粹的借口,也是他们的自我心理安慰。这一切在赫德从虚荣加入到麻木推动的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讽刺意味极强。纳粹是如何成为纳粹的?这个话题在全程冷静且如此有文化意味的背景下,显得更具“人文关怀”。从“我永远不会下达违背你们良知的命令”到“既然命令来了,就必须服从”,再到“也许这就是犹太人的错”,赫德和他唯一的犹太人朋友毛里斯之间的几场戏,正是这些转变的佐证。最后留下的那些火光冲天和破败的集中营乐队,让人捧着一颗broken heart出剧场,最黑暗的那一页像密布在头顶的乌云,越看越难过。(音乐和不同氛围的光很加分。DTT大提提很棒,演出一种人性逐渐磨灭的冷静;泪流满面的Elliot Levey带走了我所有的眼泪,满地心碎。整体9分。2023.10.14 中间剧场
I say
2023-08-06 17:2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