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复仇之日

复仇之日》影迷点评

发表评论

单击刷新      
共“30”条评论

影迷点评

forgottensouls

2021-05-22 21:55:02

德莱叶的宗教故事实在是对我太友好了,高对比画面加移动长镜头,从无声向有声过渡,结尾安妮被迫流泪自述的特写一如《圣女贞德》,他镜头下的人物真是有着雕塑般的美感。“你是否用自己的力量杀死了他?”,这轮回的宿命是恐怖片

BIG J

2020-08-17 23:57:11

德莱叶,比布列松还极端的一哥们,真绝,真好意思这么拍。

sirius_flower

2017-01-20 00:39:30

厉害了!晚期伦勃朗式的摄影 人物神态与波德维尔说的发光的墙打光方法 神了 有那么几个瞬间叫人怀疑女主是否真的具有这种能力…那是一种唯一的氛围,在一切死气沉沉的基督教气氛中 发着光的女主和前半部分的被烧死的老女人身上散发着无穷的、极度不凡的生命力,一种对抗死寂的超验力量 大银幕

醉梦·聊生

2020-11-15 10:35:34

天谴日,罪恶就像生了根的葡萄藤,顺着光秃秃的架子伸展,其茂密堆积,足以淹没一切与幸福有关的渴求,马丁爱上新来的母亲,宗教禁忌之下,原本欢愉的草丛小舟,因为惊吓而来的死亡回归了女巫的蛮横认定,爱情轻易被背叛,邪恶之魔就这样主宰了世界。

brennteiskalt

2020-10-15 02:47:21

德莱叶在《复仇之日》里并不关心女巫迫害中的道德问题,那是亚瑟·米勒的专长。相反的他把这一题材忽然扭转,电影变成了一个女巫成长的故事。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人欲的苏醒意味着巫术并等同于邪恶。女巫是那些被社会称为女巫的人:正是社会先将一些人圈定为恶魔代理的候选人,她们才变成了女巫。影片将这一非人的逻辑推到尽头,让女主角真的邪恶起来,这样反倒将这一体系内部的邪恶性扭转,成为颠覆它的唯一途径。

枫露茶

2012-02-29 17:19:33

在那个年代或许是好电影,在这个年代,颇为俗套。

TOWNE

2012-09-24 19:18:59

“在這個美麗的日子,赫勞芙-瑪特成功地被燒死在木桩上,這是對上帝的榮譽。”及後,總是幻想通過她的眼淚看到,畫著蘋果樹般一見鍾情的安妮,也在這不倫之戀裡應了詛咒成了巫婆。

影中漫步

2013-08-30 14:23:37

全片黑白色调的服装高度统一,女主角选的太好.德莱叶的特写非常值得研究,全片第一个特写出现在老"女巫"裸身受刑的场景,而火刑之前的特写密度加大,特写的变奏让情绪升温.

Nakadai

2013-02-10 11:14:16

如此冷酷的镜头,残忍的叙事,就这样一遍遍的折磨观众。可怕的不是宗教,也是以宗教之名践踏众生的人性。不得不承认,我们都有可能变成那样。加害与救赎,受害与解脱,难分难解。

欢乐分裂

2013-11-19 20:23:57

重看光影太赞了,几何造型与影子投射仍有较强的哥特味和默片感;每一幅画面都是一首浓重阴郁的诗,面部特写在光线分割出的空间内直抵内心,脸孔的煞白与身后如海的黑暗凸显对比,构成另一维度的景深;仅布光就值五星,光线如此默契内心戏;“我爱你是唯一的罪”,最后的忏悔充满神秘的宿命感。

Virgil

2019-02-13 13:52:44

猎巫背景下的古典宗教伦理剧,有人认为是影射了当时纳粹入侵丹麦,但德莱叶本人否认了这一说法。女演员从压抑到放肆到被指证的痛苦,前后的神采变化细致入微。大量高对比度画面,人物几乎简化为仅剩面部;双人镜头表关系;打光体现人物内心(比如面部从阴影前移进光亮处表达阴暗思想),加上德莱叶一贯爱用的特写,更喜欢他的片了

YiQiao

2020-07-30 20:04:06

以光影外化表现人物心理这件事 德莱叶算做到极致了 这才是影像应该做的 包括蒙太奇也是 或许他非常适合改编陀思妥耶夫斯基//原来以为德莱叶比较擅长于场面调度 这样看来他是很会拍电影的导演//宗教赋予的思考有哲学达不到的神秘和专注//人性被刻画得如此生动 太妙了

猜你喜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5-202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