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死囚越狱

死囚越狱》影迷点评

发表评论

单击刷新      
共“30”条评论

影迷点评

sasasasa

2009-08-14 05:35:02

类型片在这部面前瞬间变成垃圾

TWY

2015-06-02 21:56:52

第二部布列松,故事和《扒手》一样简单,十足的极简主义,然而片中的细节设计真的算是叫绝,尤其是听觉上的细节处理实在是大神水准,最后20分钟的越狱戏太精彩了。大量的画外音独白表现心理活动,更像是当事人回顾经过,这还是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

十月

2012-07-28 21:15:56

布列松的作品精炼就不多说了。拿本片和肖申克救赎是不可比的。布列松并没有过多交待主人公入狱的来龙去脉,压根是与救赎无关。而花了大量时间描述他和狱友的沟通及他本人的心理活动。让观众始终和主人公共同进退,还有细节,都见导演功力。

与影牵手

2010-01-26 13:27:03

这部电影跟其他越狱类电影不同的是,他融合了太多的布列松元素,非职业演员,冷峻的镜头,面无表情,情节转换几乎全部靠对话和演员的表演。

godannar

2011-04-12 18:20:58

施拉德说布列松的电影是“一个灵魂从限制到自由的渐进”,但到底是哪一个灵魂获得了自由?也许都是。布列松在电影中始终强调对观众视野的控制,“强迫”观众和主人翁站在同一立场上,但绝非重合。电影本身是一次让世界逐渐明朗的过程,对于戏中人而言是争取自由,对于观众而言则是体会解放自我的震撼

莱尼圆

2013-09-30 23:12:33

密闭空间内多是主人公的中近景和特写及一些主观镜头,加上内心独白,观众视角和他一样局限,对外界的环境和潜在的危险只能臆测,连狱卒都只出现背影。声音的运用也是一绝,枪声脚步声自然声车轱辘声,无不营造出真实的紧张气氛。极简主义,片名已算剧透,影片着重呈现的是准备工作、逃狱过程及人物心理

Paco

2017-12-16 11:27:32

第一部布列松。影迷真理:多看、勤看老片才能更准确地看待新片。虽然全程高度投入也没被真正调动起来,但实在是极好的学习过程。比如突然你就会意识到《敦刻尔克》更没有什么了,借着胶片的复古载体,披着革新类型片的外衣,最后做的就是对这种经典意志和理论的重申,仅此而已。

Don Corleone

2018-11-16 16:37:35

布烈松被誉为“极简主义大师”,在《扒手》和《死囚越狱》(我也就只看过这俩)里有非常强的简约风格。简约是不加修饰或者尽量少的修饰,前者是扒手偷东西的动作、后者是死囚越狱的过程,布列松都以拳拳到肉的镜头展现行动的过程,十分缜密且不加修饰,把最强烈的真实摆在镜头前。这种对细节的机智追求,对于观众来说是无与伦比的体验。朴实无华的镜头、剪辑,旁敲侧击的再现事件,这种直接和婉约的对照,构成了布列松电影的巨大趣味。

昭和惊弓鸟

2015-08-12 23:30:09

或许是因为改编自实事,作为越狱题材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精彩程度都要稍逊于同时期的(洞)。全片以绝对的主观视角展开叙事,简约、紧凑且冷酷十足,环境的刻画真是经典,绝对的类型片翘楚。

汪金卫

2015-01-31 22:15:37

看来罗伯特·布列松的片子风格就是这样了:用无表情表演、无感情旁白与极少的配乐最大幅度削弱剧情,外加恋手癖。这种简练冷静的手法拍摄越狱还挺好。拍扒手就受不了了。话说以前的监狱哪怕是纳粹的,越狱也好容易。该片预告片在介绍监狱,没有主角的影子,所有镜头中只有1个在正片出现。这倒是蛮有趣

影志

2013-05-04 23:50:14

偏纪实性的越狱片,相比《洞》要闷很多,特别是前面的铺垫部分,冗长又无趣。好在结尾紧张感营造出来了,不然都快睡着了……

娘圈圈 瞎比比

2009-10-16 21:27:38

“熨平画面,影像服从音响”景深和空间是由声音制造出来的。

猜你喜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5-202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