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马利纳

马利纳》影迷点评

发表评论

单击刷新      
共“30”条评论

影迷点评

米花町哈莉奎茵

2022-03-12 04:39:49

意识流了不就是…奔跑、信件、交织的现实与梦境、毁灭的火焰

vivi

2017-03-24 22:20:45

看不懂。看到最后只有一个感觉:想把自己的心给挖出来。阿姨说:Acting is a way of living out one's insanity. 看她的表演真是能掏空我的心要了我的命。

多次元咸鱼

2022-05-29 23:35:38

3.5.拍的就是“胡思”和“乱想”。是一个不容易进入,但可以随时get到的电影。主角(或者说主角们)不再是一个看客,而是种种事件的实在参与者。所闻所见皆被外化出来。引用福柯的一段话:“更像是一种变化的气氛、事件或者磁场。不像是一个人,更像是一种强度” P.S.除了万字旗和墙后面的民族创伤和记忆,还有很多看不懂的隐喻。

VincentP

2021-05-10 05:49:33

实在是很意识流,但是还是能大概看出是关于女作家写作困境、丈夫情人三角关系和童年家庭不幸的,有几段梦境美感十足,设计的仿佛世界名画。这种疯魔的角色太适合于阿姨了,阿姨信手拈来、演的游刃有余。

柏拉不图

2019-06-16 22:34:42

虽然没啥故事情节,但于佩尔的演技很吸引人

Siului

2020-04-27 01:21:21

仅代表狂暴与破坏的男性——父亲,仅代表权威和掌控的男性——丈夫,仅代表爱欲的男性——情人,面对任一都不能完整的女性,被挤压不得舒展的女性。

小月

2018-01-12 19:36:36

于姨很美,表演也很好,但实在看不懂心理片。比着魔还着魔

brennteiskalt

2021-04-24 21:58:00

真得需要一个耶利内克才能拍得了巴赫曼这样艰涩和复杂的小说。电影版《马利纳》几乎可以确认受到了Zulawski的影响,导演的布景和调度让人想起德国的Regietheater,结尾的火灾则是耶利内克在影射巴赫曼自己的结局,彻底坐实了女作家和女主角之间的关系。女主角与马利纳之间的双生关系无比复杂,看似理智handle全场的男方反倒获赠Animal的易位构词之名,最后女人消隐于墙壁之间的死亡或者逆生产的隐喻触目惊心。曾经由伍尔夫提出的“女人写作的房间”成为火葬场,女作家最终毁灭于自己的居室。

杰诺拉泽

2016-04-13 07:35:11

文学性 哲学性 诗性 电影性 实验性 好

Nathalie

2009-06-01 02:52:05

片子讲一个女作家的臆想世界,我在看片的过程中,却一直想:阿姨拍完这片后,会不会一个月内,都不想见到香烟??

不可以哦

2019-05-07 04:56:29

个人观点: 主题显然是女作家在存在主义和语言符号带来的创作困境下的挣扎,the woman, Malina, Ivan 都是作家本身,于佩尔饰演的女主角是作家内心那个真正的“我”,Malina则是理性,Ivan是更接近于爱欲等的世俗纠缠,其实Malina和女主是同一个人非常明显,两人同进同出,多处语言暗示,所处房子类似于内心挣扎之地,最后woman消灭于墙内,房间里再没有思考存在主义和语言符号的女性,只剩下一个拥有理智大脑的男人;Ivan是一种外部的象征;所谓的女性主义在这里或许并没有那么明显;“父亲”的角色更多地象征着每个人在成长阶段形成秩序时的父权统治,换成巴赫曼的经历应该是暗指纳粹,电影末尾有指出。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的节奏和摄影,前期女主阐述她的哲学立场能让我更了解她,安排得很好。

Aretha

2021-01-31 10:48:30

除了伊莎贝尔·于佩尔主演,大秀演技,其他可忽略......

猜你喜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5-202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