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印度之歌

印度之歌》影迷点评

发表评论

单击刷新      
共“30”条评论

影迷点评

sirius_flower

2021-04-10 11:49:13

静物画-风景画风格 全片除了几处风光外几乎完全在(实为巴黎郊区的)殖民风格庄园里面不断重复的空间当中。这片子的声音很有意思 旁白人物讲述+未经翻译的来自老挝?泰国?的乞丐歌声+故事内音乐+其他非故事环境音。与其说是电影我觉得更像是有声书/信的配影实验 人物的表演也接近舞蹈表演 以对旁白叙述人物的模型化呈现为宗旨 在一定程度上让人想起去年在马里昂巴。叙述的感觉像是在咖啡馆偷听到隔壁桌聊了一下午有的没的。从结构来看这片子可以算是当代美术馆电影类型了实验性比较强 甚至可以出去转一圈回来接着看。但整体比较空洞 即便在情感上也没有达到 完全可以拍成短片

INsomnia

2013-10-18 21:49:43

这样的实验方式不是很对胃口 但怎么说呢 法国大使馆室内的镜头有如油画 有两组画面镜子用的绝妙 但室外的几组镜头实在差强人意 扣分

刘浪

2021-07-07 00:51:40

并没有超出预期,剧作里一再提到所有人声都非情境内的声音试图将声画剥离,尽管也的确做到了让“同期声”的消失,但又无可避免地让角色对声响依旧作出了反应(副领事的嚎叫),因此声音依然依附于画面成为配音与注释。末尾用镜头扫过地图来串联恒河女子的浪迹路线,《加尔各答》里则是以人声来报幕,由此可见两片对声画的不同侧重。

2010-08-24 21:34:35

这是杜拉斯的印度。她在印度之歌中安然闭上眼睛。

P

2012-10-12 12:39:32

真才是纯正的hallucinatory unrealism... 1, 声画分离过于实验性了, 连角色的对白都是以画外音的形式, 放在舞台上会好很多. 2, 虽不臭, 但很长... 前2/3都过于拖沓. 3, 最后一幕vice consul居然没出现, 奶奶您编剧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啊.

NanSLi

2021-04-03 18:53:15

昏死的季节,与倦怠无关。恋物的他者:被迫接受摄影机的规训,失去移动的速度(打盹开启匀称的视线)犹在镜中的忧郁,看不见的(聆听低语)击穿虚像的背影——连同身体某些部位的疲软,呓语是情绪的再现,我们没有梦境,在声音耗尽的中空。得到一种平静,抑制焦虑的生成。这是不再需要观看的影像,沉睡即可接收。游魂发出的嘶喊:勿忘我。

艾尓格曼

2009-04-10 18:30:47

Marguerite Duras 一代传奇...

帽子里的兔子

2020-05-04 09:07:28

MUBI印度有全世界最大的人口密度,因此留给每个人的运动空间也就所剩无几。它作为一个想象的地界飘浮在真实的印度上方(杜拉斯在原著中甚至直接混淆了地理位置),缓慢又闷热,连摄影机都产生了惰性,运动镜头极少出现——大量的工作都交给了镜子完成。在潮湿的空气中,言语黏着于物之上进行反复确认;用声音将多个空间并置,搭建起一个封闭的系统。

九尾黑猫

2014-05-08 16:44:00

文字对于她的意义当然大过影像。小说也好过电影。

vivi

2017-03-28 14:39:35

《副领事》中书中书那条线完全没有了,只剩下这种调调式的东西。安娜-玛丽·斯特雷特再也不是粉红色的普鲁斯特女郎,而是红色的威尼斯女人,每个男人都仰慕她,反正在这荒凉之地也没有其他女人,除了唱歌的女疯子乞丐。

TWY

2020-01-15 13:39:39

3D电影的一种,如果在今天应该玩一玩《影像之书》的7.1混音。抛开题外话,声音包裹影像与人物,还电影于沈默之中,也更灵动,从影像中我们感知世界,朗斯代尔的哭喊则随着其离去变成了无形的幽魂,高达说人们熟知希区柯克并非血腥剧情而是一把钥匙和红酒瓶子,看杜拉斯你记住的也是一件裙子、一束花和一部自行车。

小熊QQ

2014-09-20 00:47:18

我最近为什么老是喜欢看这种闷片。节奏非常慢,感情被加倍,也被稀释,类似一种死亡的宁静,画外音像诗也像悼词,演员像冰冷而美丽的雕塑或者幽灵。

猜你喜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5-202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