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西方

西方》影迷点评

发表评论

单击刷新      
共“30”条评论

影迷点评

2011-01-16 21:49:18

敘事結構和音樂增分不少.小幽默小文藝.

NeonBible

2017-06-18 21:25:17

2017092 上影节第六场,蒙吉处女作。后革命时代的罗马尼亚是选择还是离开,这是个问题。向千疮百孔的社会里的各种阶层开炮,而西方除了富足,似乎也向罗马尼亚输送了种族歧视、人心异化等各类社会问题。拼接式故事并不鲜见,成功的是把喜剧气氛拿捏地很精准。

woniu2048

2016-05-24 18:16:42

蒙吉的处女长篇,选用多重叙事入手,在三段式的分段结构里,不止是平行互补,还有不少递进甚至多次反转。同时,在炫技同时,影片还是有不少对社会、对种族、对爱情等的现实性思考与选择,蒙吉特质里的后先浪潮风格虽然暂时模糊,但俨然不可小觑。

麦高芬

2021-03-30 15:12:05

可以说是通过剪辑刻意制造视觉盲点,人物总是看不见身边的幸福,幻想远方的花团锦簇,正如观众只能得到有限信息一样。这个花样更多作用于喜剧效果,比如被吓晕的其实是另外一个人就很好笑。但是用在悲剧上就略显机械,比如妻子一会儿走一会儿留的折磨观众……不过整体上还是觉得很可爱。

字母君

2018-09-27 22:35:50

这个基本是为卖弄而卖弄,与内容基本不存在联系的结构并不太能让人看出什么高明之处,甚至有戏弄观众之嫌(虽然电影本身也是戏谑的基调)……后来拍出432应该得多亏普优帮他开了窍吧。 反观之后聚焦近似题材的《毕业会考》,寥寥几笔就把“什么人要走”、“为什么要走”、“该往哪里走”、“走了干什么”这些在《幸福在西方》中啰里吧嗦一大堆才说清楚的东西讲得明明白白,进步太明显了。

鲜有废客

2019-05-18 13:07:22

蒙吉玩叙事技巧的长片,和《低俗小说》很像。 虽然形式和影调和后来的一些片子区别挺大,但是主题倒是没变过,一直都是罗马尼亚的社会问题。 互吐口水的两个小孩,一看到就想发笑。

醒来的风车

2017-06-24 21:40:54

不断反转,总觉得被愚弄,命运不正是常愚弄人吗,和电话人偶说想打电话,一起看夕阳喝饮料, 解构硬币象征,温柔话音却行事残酷,吹蜡烛,在阳台抽烟的熊,欣赏她诗的人才可做男友,离别时再读我的诗,测视力板。婚礼前绑玩偶于车前。卢西一直在告别。可爱的歌。

schwartz_man

2017-05-19 12:22:54

幽默有趣的三段结构。墓地、婚礼的巧遇将几组人物围绕着生活的向往-出国西方梦还是留下,他们有了自己的选择。充气娃娃从白色变成黑色。其实哪里都一样,蒙吉借助片中Luci、意大利黑人,还有《毕业会考》的老母亲的口中都说过这句话,生活哪里都一样啊

殊不方

2012-01-17 01:54:46

算是有点小惊喜。不过罗马尼亚真的这么差么,那个警察家里景况似乎不错,和他女儿的状况有点不搭。。。

只抓住6个

2013-04-13 17:45:22

《四月三周两天》导演拍的轻喜剧。

麦兜

2016-06-17 12:10:59

全知视角、不同侧面,断章剪辑、片段对白,共同织就了一张相互影响的复杂人物关系网。每组人物关系都与“是否走向西方”紧密相关,无论做出任何选择,表达的都是生存焦虑。此间有人生境遇的倏忽反转,还有两种意识形态的碰撞,这部处女作容量可谓广阔,在好莱坞式的套路情节里,有诸多令人击节的细节。

柯里昂

2018-06-26 17:20:31

蒙吉稍显稚嫩的处女作,尽管当成喜剧来看也行,但所谓稚嫩之处在于,这部技术环节做得挺糙的,包括那多次入镜的吊杆麦克,不出戏也难。不过倒是与拉丁美洲后来的一些喜剧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些小趣味和小聪明,包括地处欧洲和美洲的两者在地缘格局上巧妙的相似性,以及那暧昧不清的“美国(西方)梦”。

猜你喜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5-202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