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评论

单击刷新      
共“30”条评论

影迷点评

人间失格

2021-05-16 15:42:52

奥勃洛莫夫短暂的顺风顺水又充满嘲笑与挫败的平凡的一生… 和安德烈坐在桑拿房(?大概,哭着说自己的迷茫、自己了无生趣的生活时,我那颗因为喜剧段落而发笑的脸立刻耷拉下来,心里像是被一颗大石头不停往下压…同样迷茫困惑,同样在床上辗转反侧,同样用睡眠逃避生存,回想很多却全是碎片,记忆构不成完整的面貌。 结局让人无限感慨,长镜头里他的孩子在绿油油大地跑着迎接自己的母亲,可能短暂的一生都在寻找过去的自己,那个可以依偎在母亲怀中的不用面对未来的自己… ps:杭州百美汇俄罗斯电影大师展√

fire

2016-01-29 20:58:06

有点絮叨。即使全程看的有点无趣,但是还能被其中的情节所触动

老羊

2014-09-25 23:20:34

记得是在一个冬季,寒风肆虐的正午,我躲在被窝里,第三遍看完本剧!今天是来缅怀过去的慵懒,一下下!哈哈!

子虚乌有亡是

2012-11-22 12:44:35

为什么最后拒绝奥尔佳,为什么!难道只是因为施托尔茨的一句“瞧,她长大了,成熟多了”?

张老实

2016-05-27 15:55:36

一、画面真美,几乎每一帧都带着油画般构图;二、想不到粗糙的老毛子也能拍出这么细腻的片子(苏联老大哥旧贵族的功底很深啊);三想做一个高尚的废物的豆瓣人应该看看;四、时间略长,会影响部分人观感体验,毕竟是文艺片。

jiade

2015-04-27 08:14:06

刚开始看时没有什么感觉,只是觉得他那沉睡的母亲恐怕是永远也醒不来了。在浴室里那场戏却突然打动了我,然后又再三的。。。

мая

2020-11-16 20:33:07

8,俄罗斯文学史上经典的多余人形象,比起小说,电影给予了奥勃洛摩夫更多的同情,让这个落后腐朽的农奴地主形象显得更多面更立体,暴雨间与奥尔加互诉衷肠以及结尾三人划三轮自行车那两段都挺喜欢的。80年代米哈尔科夫个人影像风格已经渐趋成熟,精致的服化道,油画般的影像质感都为90年代他走向世界打下基础。

石墙

2014-09-15 02:26:26

安德烈才是奥勃洛莫夫同学的一生挚爱啊。

吴邪

2021-05-18 21:11:34

不想长大,不求上进的奥勃洛莫夫,全是躺平哲学里的生活琐事,和老管家拌嘴,只想睡觉,做回到童年的梦,琢磨着树叶和树就泪眼婆娑,是扶不起的废柴,也有可贵的善良无邪。送别施托尔茨的桥段,厚重沉郁的俄式情感。 凝视的镜头,凝视的都是转瞬即逝,溢出来的喜悦消失,大自然在周围忙碌。 渐渐频繁的清透绿意不是风光大片,而是人在自然之中,人心与自然相融

我們的失敗.

2018-12-09 23:12:38

冈察洛夫原著改编,最喜欢的米氏电影,几度泪目。1.“有一天早上我醒来,看见窗户外面有棵树。它大概已经活了五百年,甚至更久,且还有一千年要活。在这些年里,有多少树叶长出,枯萎又凋落,还要长出多少,凋落多少。然而,每片叶子在长的时候,和树,它的根与枝共享同一个生命,它大概能感觉到它们,被它们需要。这就是说,树叶也是以后年代的一份子,就像它是之前岁月的一份子一样”。关于所有的世俗利欲,奥勃洛莫夫都从未艳羡。他的人生既无诗意,亦无光芒四射,但却是他理想的羽衣,沉淀于似水流年的嗟叹中,成就庸碌无为的美满。2.与世无争、内心柔软的善良。多年以后,他还依稀能回忆起母亲怀里炙热的爱,及阳光和煦的那个分别的午后。3.花式转场。4.开篇处,展翅啼鸣的公鸡&钟摆的不偏不倚对照奥勃洛莫夫和什托尔兹。(9.3/10)

paradiso

2021-05-19 14:48:48

奥勃罗莫夫是俄罗斯文学中一个颇能激发现代人共鸣的角色,跟其他的“无用人”有微妙的不同,对所谓“进步”也是辩证呈现的。站在小说粉的立场看哦,前半小说嘲得捧腹绝倒电影则虽然还是这些事儿但远不够好笑似乎还颇为放大奥勃洛莫夫的老爷脾气,后半的爱情故事我则感觉比小说表现得令人信服更能共情。亮点是光影如梦似幻的童年回忆场面。巨厚的书改电影还是篇幅选择的问题啊,用旁白说书我总觉得是没办法的选择。男主形象挺符合实际,一个不肯动的微胖快秃的大龄青年,于是跟德国基友就..没有什么美感了哈哈哈(如果不切实际选人的话..不敢想象..)老男仆最像,我总觉得这大爷跟《怒海争锋》里面的Killick可以互换 @大光明

宇宙

2021-05-16 01:50:47

俄罗斯电影大师展 4.3分。画面很美,尤其是主观镜头的部分(及其优雅的连接部),而且摄影屡次在不同的房子间套用相似的两进构图来提示某种相似(也确实蛮相似的);奥勃洛莫夫驻足的树丛也很漂亮。观众们狂笑不止让人蛮难过的,我觉得在保留这个时代变幻之际的末代庄园二代(对待仆人)傲慢、懒惰、且缺乏行动力的描写同时,米哈尔科夫还是对其厌世、自我怀疑与清高的刻画中注入了不少悲悯与同情(想要补看几部片确定这是否是他作为导演的底色)。在这一组拯救者与被拯救者的关系中,即使一方最终大步迈进了新时代而另一方不可避免地被历史甩开,米哈尔科夫倒是几次让他们在对话中犹豫自己的立场,用尴尬的空气去诘问“顺应时代选择的必然”。

猜你喜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5-2026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