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他人之子

他人之子》影迷点评

发表评论

单击刷新      
共“30”条评论

影迷点评

mazzy

2013-04-06 21:05:08

喜欢镜头营造的真实氛围,禁不住想如果自己是镜头里那个谢顶的爸爸会怎样。

吉吉吉Ray

2010-12-27 19:44:26

镜头晃得我头晕,应该是DV拍的,是个好故事,演员表演也到位,要是能投入更多成本别用DV就好了。不过也许用DV 是导演别有用心

柯诺

2014-05-05 23:41:09

丧子父亲和杀人凶手成为师徒关系,潜在的“危险”(复仇)在晃动跟随,贴近脸部的手持镜头下不断内聚,直至被打破消散。压抑沉敛着的汹涌澎湃,奥利维的心思谁了得?

羊男的乌鸦

2009-01-03 19:33:04

剧情新颖。但是节奏实在是忒慢了~~

非__想

2011-04-15 01:19:30

近景特写把人物正面肖像几乎填满画面,这像征丧子父亲孤苦的心境。背面跟拍是导演作为第三方视角的介入观察。当父亲与过失杀子的男孩交流时如搬运木头等动作为连贯表现必须要中远景的介入,于是被框进画面的成了两个人,这代表了父亲心境的改观。情感的移植与包容。

蝉鸣知了

2009-10-25 04:16:46

人镜合一, 恰倒好处。 真实得细微得你无可挑剔。 只可惜02年达内两兄弟遇到了波兰斯基的钢琴家, 更何况你们已经是cannes专业户了。

嘟嘟熊之父

2016-10-26 21:53:08

达内作品最简约的一部。所有的旁枝末节让位于人物关系的角力,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耐力赛,被拉满的一张弓,在即将放出去的刹那,一切戛然而止。

空自知

2019-10-24 02:45:41

完全自足的影像。达内兄弟为观众提供的“观看”具有很明显的强制性,他们打造了新现实主义最具强度的表达——对人物反应毫无遗漏地进行捕捉、对感知范围最小范围地施加限制——使得观众无需任何来自于影像之外的意指系统介入,就已经抵达“心理现实”。其中,情绪强度的控制依靠于作者的“强制”程度,我们被迫接受收缩的视角,被迫承担和人物同等的秘密,能看到的越少,困惑和痛苦的印象就越深。在他们的电影观里,观众所眼见的表面,就具有作者想诉说的一切意义。

Ou

2013-04-18 00:55:04

男主角整个一大型超级玛丽。最后半小时非常精彩!这个镜头我觉得强制性太强了,L'enphant更自然一些

锐利修蕊

2011-02-19 21:54:51

北影创意策划复试电影分析与写作考核篇目。我怀着无比美好的心情和监考老师勾肩搭背的去了D号楼放映厅看完,又说说笑笑的去了A楼512教室开始笔试。影片前二十分钟我要被他的拍摄方法转的吐了,而且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去你妈的隐形字幕!但是结尾停结在那个最唯美的点,使得我第一个站起身来拍手。

川流

2012-11-15 08:33:29

所谓表演化于无形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HurryShit

2010-11-28 00:39:44

Less is more。Bresson。一場關於「電影中的身體」建構之(稍嫌過長?)實驗:如何以人物背面、脖背與側、臉部匆匆幾瞥(而非當代影視高度使用的臉孔移情——聚焦在眼睛與嘴巴)、遮掩與失焦來建構人物的神秘性,以企及更「人性」的描述。基督教養成背景下的「人性良善」理解,以及角色在敘事發展幾經試探後的最終「奇蹟」。

猜你喜欢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保存桌面网址发布会员中心留言本

Copyright © 2025-2026 All Rights Reserved